观察潜伏期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对产妇疼痛以及产程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潜伏期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对产妇疼痛以及产程的影响。方法 50例待产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产妇采取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措施, 对照组产妇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以及干预后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潜伏期时间为(7.1±1.4)h, 短于对照组的(9.8±1.6)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99, P=0.0000<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3.0±1.2)h, 长于对照组的(2.4±0.8)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01, P=0.0429<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0.8±0.4)h, 短于对照组的(1.1±0.6)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01, P=0.0429<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均为(0.3±0.1)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P=1>0.05)。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为68%(17/25), 高于对照组的40%(10/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 P<0.05)。结论 对待产产妇潜伏期采取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可有效缩短总产程时间, 并能显著降低产妇的疼痛感, 利于产妇顺利地自然分娩,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 人工剥膜;无痛分娩;疼痛评分;产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7.031
产妇在自然分娩时会经历十分剧烈的疼痛, 对产妇的心理情绪与顺利生产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近些年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数量不断上升, 对降低剖宫产率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1]。人工剥膜适用于计划分娩或过期妊娠产妇, 可促使产妇子宫颈及子宫下段发生一系列内分泌变化, 再配合子宫颈的机械扩张, 从而诱发宫缩以促进分娩, 再联合无痛分娩, 可有计划地使产妇顺利分娩, 从而降低产妇的分娩疼痛感并确保母婴的安全[2]。本院选取了2017年1月~2019年
1月收入的待产产妇共50例为研究对象, 进一步探究了潜伏期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 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入的50例待产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0~33岁, 平均年龄(26.7±2.4)岁;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38.4±1.5)周;初产妇13例, 经产妇12例。对照组产妇年龄19~34岁, 平均年龄(25.9±2.8)岁;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38.1±1.6)周;初产妇11例, 经产妇14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不采取干预措施, 待产观察。观察组产妇采取潜伏期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措施,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人工剥膜。当产妇出现约5 min间隔的宫缩且持续时间>30 s/次时, 帮助产妇将膀胱尽量排空并听胎心, 胎心正常后对产妇外阴进行仔细消毒, 术者戴上无菌手套后以示指或是示、中指探入子宫颈管内, 对宫颈管稍作扩张后向内于胎膜和宫壁间进行轻微剥离1~2周[3], 深度在3~4 cm, 术者需保持操作轻柔以避免造成胎膜破裂。②无痛分娩。对产妇采取分娩镇痛的时机为产妇宫口开至2~3 cm, 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师对产妇腰椎间隙L3~4或L4~5进行穿刺, 然后由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芬太尼, 以0.05~0.10 mg/ml浓度再用50 ml 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后持续泵入[4], 可根据产妇的疼痛程度控制给药。③相关护理。对产妇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 帮助产妇缓解紧张情绪并增强其信心, 注意观察心电与胎心监护。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间;评价并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疼痛情况。疼痛判定标准:0级为无痛感;1级为轻微痛或有轻微不适, 能够自如活动;2级为轻度疼痛但在忍受范围内;3级为中度疼痛, 不易忍受, 肢体乱动;4级为非常疼痛, 无法忍受。0、1、2级为有效镇痛, 3、4级疼痛为无效镇痛, 镇痛有效率=有效镇痛例数/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潜伏期时间为(7.1±1.4)h, 短于对照组的(9.8±1.6)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99, P=0.0000<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3.0±1.2)h,
长于对照组的(2.4±0.8)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01, P=0.0429<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0.8±0.4)h, 短于对照组的(1.1±0.6)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01, P=0.0429
<0.05);觀察组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均为(0.3±0.1)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P=1>0.05)。
2. 2 两组产妇干预后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干预后疼痛情况为:0级5例, 1级6例, 2级6例, 3级4例, 4级4例, 镇痛有效率为68%(17/25);对照组产妇干预后疼痛情况为:0级0例, 1级2例, 2级8例, 3级9例, 4级6例, 镇痛有效率为40%(10/25)。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 P<0.05)。 3 讨论
产妇分娩时的强烈疼痛感会使产妇在产前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害怕或忧虑等负面情绪, 且在初产妇身上更容易出现, 因此不良的心理情绪加上分娩时的剧痛会加快产妇的体力消耗, 不利于产妇接下来的分娩。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痛分娩在近些年被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 其主要是通过多种镇痛方式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感[5], 从而有效地减少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 并能对产后疲倦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 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人工剥膜是产妇分娩产程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促使胎先露对子宫下段造成压迫并使宫颈扩张, 进而诱发反射性宫缩, 加快产程。人工剥膜后, 产妇的宫颈前列腺素含量增加, 可促使宫颈成熟、软化并扩张, 还可使子宫肌层的收缩更加协调有力, 进而增加产妇分娩时的产
力[6]。同时, 从两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间来看, 观察组产妇潜伏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人工剥膜能够有效缩短产程, 且对降低分娩疼痛也有良好的影响。从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来看, 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上述措施在缩短产程、提高镇痛效果方面具有十分理想的作用。在产妇分娩时, 相关的护理措施也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 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指导产妇如实表达疼痛感觉, 以利于控制麻醉药品的输入或是及时采取其他镇痛措施[7-9]。同时, 医护人员可适时向产妇传达胎儿分娩情况, 以增强产妇的信心, 并持续指导产妇保持规律的呼吸, 避免过快、过深的呼吸而导致过度通气情况的发生。另外,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产妇的相关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还可对产妇进行适当的背、腹部按摩或通过聊天等方式进一步减轻其疼痛感[10]。
综上所述, 对待产产妇采取潜伏期人工剥膜联合无痛分娩措施并辅以良好的护理, 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 并明显缩短总产程, 利于產妇保持较为良好的心理情绪并顺利分娩, 还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新生儿窘迫的发生风险, 因此具有十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华. 潜伏期人工剥离胎膜联合无痛分娩护理意义.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6):201-202.
[2] 王纪彩. 潜伏期人工剥离胎膜联合无痛分娩康复护理意义.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4):90-91.
[3] 王海英. 人工破膜后行无痛分娩用于加速产程效果观察. 母婴世界, 2015(20):18.
[4] 钟超萍. 无痛分娩及其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7):82-83.
[5] 周秋红. 产妇无痛分娩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0):224-225.
[6] 洪霖, 王素梅, 邵彩霞. 浅析活跃早期人工破膜对产程进展分娩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6):95-96.
[7] 胡继玲, 王俊丽. 潜伏期人工剥离胎膜联合无痛分娩护理意义. 临床护理杂志, 2013, 12(1):37-39.
[8] 王艳珺, 康冰, 刘颖, 等. 潜伏期人工剥离胎膜联合无痛分娩护理意义.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 24(1):215-216.
[9] 王羽. 无痛分娩对产妇产程和分娩情况的影响效果及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处方药, 2018, 16(5):117-118.
[10] 王文祥. 早期人工破膜结合无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12):1929-1931.
[收稿日期:2019-02-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3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