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逆散合香砂枳术丸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痛126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观察四逆散合香砂枳术丸加味对肝胃不和型胃痛的治疗效果, 客观评价疏肝和胃、健脾消积方法的疗效, 以便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四逆散;香砂枳术丸;胃痛;肝胃不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63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很高, 且常易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为胃痛者居多, 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规律、药物副作用、情志不畅、情绪刺激等引起, 常伴有嗳气、反酸、胃胀、腹胀、口干、口苦、大便不调等, 而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 生活节奏快, 临床上因情志引起的胃痛比较多见, 肝气犯胃所致的肝胃不和型胃痛逐渐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证型, 有统计研究发现, 肝胃不和型胃痛占胃痛总数的50.6%[1-3], 自2016年6月~2018年12月, 作者应用四逆散合香砂枳术丸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痛12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于本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胃痛患者126例, 病证分型属于肝胃不和型, 其中女98例, 男28例;年龄14~85岁, 平均年龄(53.49±14.67)岁;病程3~25年, 平均病程(6.73±6.15)年。常见症状有胃痛、胃胀、胀痛连两胁、痞满、胃中嘈杂、泛酸, 纳差、口干、口苦、口气秽、胸胁胀满、嗳气、大便稀溏或干结, 舌苔薄白或微黄, 脉象多为两关脉不均等, 左关偏大者多, 右关偏大者少。
  1. 2 诊断标准 ①胃脘部疼痛, 常伴痞闷或胀满、胀痛连两胁、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②发病常与情志不畅、受寒或进食生冷食物等因素有关;③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
  1. 3 治疗方法 所选取病例均未服用西药治疗, 只服用中药汤剂, 拟方四逆散合香砂枳术丸加味, 基本药物组成为柴胡5 g, 枳壳10 g, 白芍10 g, 炙甘草5 g, 木香5 g, 砂仁10 g, 莪术10 g, 乌药10 g, 紫苏梗10 g。针对不同病证加小茴香、吴茱萸、生麦芽、槟榔、细辛、延胡索、旋覆花、赭石、鸡内金、沙参、石斛、玉竹、青皮、香附、白术等。1剂/d, 水煎400 ml左右, 分两次温服, 疗程7~14 d。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 发作次数减少, 其他症状减轻,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服用中药7 d后治愈34例, 好转92例, 未愈0例, 总有效率为100%;服用中药14 d后治愈86例, 好转40例, 未愈0例,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 后天之本, 位属中焦, 五行属土, 脾主运化、升清, 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肝五行属木, 主疏泄, 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在生理方面, 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主疏泄, 分泌胆汁, 输入肠道,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保证食物的消化吸收;肝调畅气机, 是脾胃升降协调的重要条件。脾主运化, 为气血化生之源, 脾气健运, 胃气通降, 水谷精微充足, 不断输送和滋养肝木, 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胃的通降可以防止肝疏泄太过, 一升一降, 升降协调4-6。叶天士认为“阳明胃土, 独挡木火之侵辱, 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 叶天士在生理上更强调胃对于肝的制约作用。总之这就是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 肝胃在生理功能上彼此促进。在病理方面肝与脾胃亦相互影响, 也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恰恰相反, 肝气证是作用太强, 疏泄太过, 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 疏泄无能, 故其性消沉”。肝气过旺, 疏泄太过, 便形成了“肝(胆)乘脾(胃)”的病理状态, 肝属木, 脾胃属土, 五行生克关系为木克土, 此即“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机, 正如《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肝气疏泄不及, 就是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则木不克土, 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 导致饮食水谷转输布运障碍而出现中焦壅满, 不通则痛, 即肝郁脾壅(木郁土壅);如果主要表现為脾在运化水湿功能的障碍, 即肝郁脾湿、纳呆食少;如果脾不能升其清阳之气, 不能转输精微物质至脏腑, 出现气血虚损, 即肝郁脾虚;如果胃不能通降, 则胃气上逆, 浊气不降则嗳气、恶心、呕吐, 即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若脾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 则土壅木郁, 胃实引动肝气者少见, 如“冷湿伤胃, 肝木上侮”、“肥腻滞胃, 肝木始得再乘土位。”(此为胃虚招乘)。在此病理关系中, 肝胃脾息息相关, 但肝起着主导作用。
  临床上凡属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引起的各种胃痛, 治疗上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7-9], 现拟方四逆散合香砂枳术丸加味治疗, 疗效神奇。四逆散出自《伤寒论》, 曰“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该方为最早的疏肝经方, 药物组成仅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四味, 组方精简, 能疏肝理气、升清降浊、调畅气机、透达郁阳, 其中柴胡和解少阳, 现代研究发现, 柴胡可以较好的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作用, 其有效成分柴胡皂甙有明显抗炎作用[10, 11]。肝胃不和型胃痛常伴有胃胀、胀痛连两胁, 故将枳实更换为枳壳以行气除胀, 芍药、甘草可缓急止痛。香砂枳术丸有木香、砂仁、枳实、白术组成, 健脾开胃, 行气消痞, 砂仁可增强胃肠蠕动, 消除胀气[6], 常以莪术代替白术, 或二术通用, 莪术能消食化积, 白术健脾, 基本方中配伍乌药、紫苏梗, 根据四诊合参, 辨证不同加减, 胃寒者加小茴香、吴茱萸温中散寒;胃气上逆者旋覆花、赭石降逆;内热者加黄连、石膏清阳明胃热;消化不良、腹胀者加神曲、槟榔、鸡内金等健胃消食;疼痛明显者加细辛、延胡索理气止痛;胸胁胀满者加青皮、郁金、生麦芽疏肝行气除胀;胃阴不足者加石斛、玉竹、沙参等滋补胃阴。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嘱患者规律饮食, 调畅情志, 合理运动锻炼, 尤其要注意情绪调节, 才能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 女, 56岁, 2016年8月30日初诊, 因家庭琐事生气出现胃脘痞胀, 两胁胀痛, 右甚, 纳少, 嗳气, 阵发性汗出, 背胀, 大便正常, 舌苔薄白质可, 左关脉稍大。处方:柴胡5 g、枳壳20 g、白芍10 g、炙甘草5 g、木香5 g、砂仁10 g、莪术10 g、乌药10 g、紫苏梗10 g、槟榔10 g、延胡索10 g、大黄3 g, 7付, 1剂/d, 水煎服400 ml, 分两次温服。2016年9月6日二诊, 症状已去大半, 效不更方, 初诊方继续服用7付, 病情痊愈。按:该患者病因明确, 因不良情绪刺激引起, 属于典型的肝胃不和证, 故在原基本方基础上加槟榔消食除胀, 现代研究槟榔可减少食物在胃肠内的发酵、缓解胀满症状, 加延胡索以增强行气止痛作用, 加小量大黄以健胃、改善食欲, 同时根据气化相通原理, 肝与大肠气化相通, 治疗肝气郁结证时加疏通大肠药物, 疗效颇佳。后患者又因情绪刺激出现上述症状加重, 自服上方7付而病情缓解。
  参考文献
  [1] 金迪, 刘惠武. 刘惠武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证经验. 湖北中医杂志, 2016(11):31-32.
  [2] 郭晛. 浅谈肝胃不和型胃痛的治疗.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7, 3(5):209.
  [3] 庞家善, 李树标, 黄波贞, 等.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临床观察. 江苏中医药, 2012, 44(2):24-25.
  [4] 赵娟, 顾克明.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选择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6, 4(33):179.
  [5] 桑晓荣.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50例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 2015(9):1926-1928.
  [6] 高学敏. 中药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77, 253.
  [7] 葛小继, 娄雷涛, 孙珂煥,等. 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4):67-68.
  [8] 毛红春.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25):101-104.
  [9] 韩千胜, 尚叶芳.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光明中医, 2018(1):81-83.
  [10] 张宝华, 王红霞. 四逆散加味治疗胃脘痛60例.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5(4):179.
  [11] 骞芳, 黄滢, 殷继超,等. 四逆散加左金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60例. 现代中医药, 2010, 30(6):25-26.
  [收稿日期:2019-04-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7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