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中的 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2例。在急诊治疗的过程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无创正压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HR、RR、PaCO2分别为(102.4±24.2)次/min、(20.4±6.37)次/min、(68.9±6.4)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21.7±23.6)次/min、(32.8±5.83)次/min、(80.3±5.72)mm Hg;PaO2为(81.5±7.3)mm Hg, 高于对照组的(67.9±11.6)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 高于对照组的65.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中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所取得的效果极佳,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18
  急性呼吸衰竭已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 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 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类疾病越来越多。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常呼吸不顺畅和新陈代谢发生紊乱, 如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本研究对无创正压通气应用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中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急诊科收治的6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2例。研究组中男15例, 女
  17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5.4±7.8)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44~77岁, 平均年龄(54.4±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
  批准。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即注射营养、祛痰、应用抗感染、控制性氧疗以及支气管扩张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其具体的操作如下:根据患者的面部选择适合的口鼻面罩, 协助患者佩戴完毕后, 取床上半卧的姿势, 然后将输氧管与面罩连通固定好后打开呼吸机, 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患者的氧流量应适当控制在5~10 L/min[2]。使用逐步施压的方式调整, 初始时吸气压力调整在5~8 cm H2O(1 cm H2O=
  0.098 kPa), 呼气压力调整在2~4 cm H2O。在确保患者没有任何压力之后, 调整压力支持通气值在14~21 cm H2O。患者每日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定, 随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来决定, 如果当日患者RR≤25次/min, HR<110次/min, pH≥7.35且血氧饱和度>90%时, 患者当日便不需要无创正压通气, 使用其他方式对患者进行通氧, 在患者可以维持这种状态24 h后, 即可彻底的撤掉呼吸机[3]。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RR、HR、PaO2、PaCO2及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的好转, 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但并未彻底的痊愈, 应继续进行治疗;无效:治疗对患者没有任何的效果, 各项指标依然异常, 甚至有加重的倾向[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HR、RR、PaCO2、PaO2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HR、RR、PaCO2、PaO2分别为(102.4±24.2)次/min、
  (20.4±6.37)次/min、(68.9±6.4)mm Hg、(81.5±7.3)mm Hg;對照组患者HR、RR、PaCO2、PaO2分别为(121.7±23.6)次/min、
  (32.8±5.83)次/min、(80.3±5.72)mm Hg、(67.9±11.6)mm Hg。研究组患者HR、RR、PaCO2均低于对照组, PaO2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9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65.6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其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脏器系统都各有不同的体现。①呼吸系统:患者在疾病早期会出现潮汐式呼吸现象, 晚期时会出现抽泣、叹气式呼吸, 严重者还会呼吸暂停以及下颌运动的现象。上呼吸道呼吸困难患者主要是以吸气困难为主, 下呼吸道呼吸困难患者主要是以呼气困难为主, 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呼气吸气都会出现阻碍现象。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和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不相同, 前者主要表现为呼吸的幅度变浅, 呼吸无力但呼吸却很有规律。②神经系统:机体在缺氧状态下会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厥、嗜睡等现象, 高碳酸血症的症状是冷淡、昏迷、视网膜充血等现象。当大脑中出现高压以及脑水肿的现象时, 会导致患者的肌张力发生改变;当大脑的视神经受到压迫时, 会出现人的瞳孔不同等大小的现象。③心血管系统:疾病早期患者的心率速度加快, 同样心输出量也在增加, 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在疾病的后期心率速度会缓慢降低, 血压也在降低, 但会出现心律不正常不平衡的现象。④其他脏器系统:低血氧症会导致人的肝功能受到损坏, 胃肠道黏膜出现充血以及坏死的现象, 同时肾功能也会受到损害, 从而会导致尿少、无尿以及蛋白尿的现象发生, 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彻底衰竭。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后HR、RR以及PaCO2均低于对照组, PaO2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创正压通气减少了体内二氧化碳的滞留, 加快了二氧化碳和氧气之间的气体流通。研究组患者的呼吸功能在治疗后增强地更快。本研究证实了将无创正压通气应用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不顺畅、代谢紊乱等症状, 这一研究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机械通气主要有两种方式, 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 无创机械通气相对来说产生的创伤会更小, 对患者本身的危害极小并且效果极佳, 治疗后脱机也较为简单, 所以正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5]。无创正压通气的运作机制主要是两方面:①有效的维持患者患病期间的吸气压力, 通过提高肺泡的通气改善患者肺的顺应性, 增强肺泡的通气功能[6]。②无创正压通气还可以减少呼吸肌的跨隔压从而增加机体的潮气量, 降低RR, 改善患者呼吸急促的症状[7]。呼吸衰竭是患者通气换气功能出现故障, 导致患者自身无法正常的进行气体转换, 导致体内缺少氧气并且二氧化碳潴留, 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出现紊乱。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通常其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脑部供血不足, 引发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 情况严重还会导致其血液循环缓慢以及心脏功能衰竭,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8, 9]。
  综上所述, 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中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所取得的效果极佳,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平, 蒲亨萍, 刘榜英, 等.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再插管和病死情况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 28(30):94-98.
  [2] 陈春芬, 徐德祥. 滴定呼气灵敏度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的应用. 山东医药, 2017, 57(6):54-56.
  [3] 谈定玉, 凌冰玉, 孙家艳, 等. 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比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中度呼吸衰竭的观察性队列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4):361-365.
  [4] 程宁, 彭爽. 夜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5):1117-1119.
  [5] 胡述立, 汤浩, 范学朋. 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在不同APACHEⅡ评分老年AECOPD患者中拔管后的治疗效果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15):33-38.
  [6] 陶琳, 万群芳, 吴小玲, 等. 四川省30家综合医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供氧浓度和吸入氧浓度的调查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 28(6):65-70.
  [7] 沈杰.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急診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9(25):3620-3622.
  [8] 贾想丽, 闫慈, 徐思成, 等. 免疫抑制患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预警分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 30(2):107-111.
  [9] 王维樟, 汪利华, 何玉萍.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刊, 2018, 45(3):57-59.
  [收稿日期:2019-04-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81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