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肌肉及穴位刺激在中风伴肱三头肌肌力下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肌肉及穴位刺激在中风伴肱三头肌肌力下降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中风伴有肱三头肌瘫痪肌力下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方法基础上对肱三头肌的起点、止点及中间点进行针刺及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手法联合针刺对增加肌力、缓解肌痉挛、增加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突出,安全可靠。
   关键词 肌电图;瘫痪肌群;腧穴;肌力
   肌电图已经成为检测瘫痪、受损肌群肌力的重要检查方法,肌肉收缩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利用表面肌电图在待测肌群的局部位置附着特定的电极片,通过仪器操作可以测定身体表面肌肉的电流,在特定肌群诱发出M波、F反应和H反射,这些反应均能通过肌电图得到观察和量化记录,观察肌力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功能指标的检查方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靠性以及灵敏性[1]。本研究重点观察康复训练与针刺联合对瘫痪肌群肱三头肌的肌力恢复的明确作用,通过肌电图评价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中风伴有肱三头肌瘫痪肌力下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34±12.35)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9.42±13.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基础治疗:两组均参照2014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基础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血管内膜等常规方法,并根据患者既往病史进行常规降压、降糖及降脂治疗,同时监测水电解质及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②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师对瘫痪的肱三头肌进行反复被动牵伸、手法康复训练,采用神经生理疗法(Rood、Bobath、Brunnstom、PNF等),生物反馈疗法,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1次/d,每种疗法20min/次,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患者耐受为宜。③针刺、电针治疗: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外,选取肱三头肌群进行局部针刺、电针治疗,一般选取肱三头肌起点、止点及中间点进行针刺,每次选取起点、止点及中间点各3个腧穴,应用0.25mmx40mm无菌针针(环球牌),单手进针,每个点三穴呈环形排列,针尖方向各向每个点的中间位置,针刺后提插得气,再对针柄连接低频电针脉冲治疗仪,留针治疗30min/次,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通过表面肌电图对患者肱三头肌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肌电图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采用FexComp型表面肌电图,在防电磁干扰肌电室开展四肢皮肤剔除毛发,75%酒精脱脂,在肱三头肌最隆起部位安装电极,连线与肌纤维走形一致。患者取卧位放松状态,测试仪上,双腿张开与肩同髋,上臂与躯干0°,测试前,向患者介绍配合注意事项,进行关节屈伸训练,测试前尽量放松,示波器肌电信号平稳。测试时维持姿势20s,重复3次,测量平均值。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对照组无效2例(4.0%),有效26例(52.0%),显效22例(44.0%),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无效0例(0.0%),有效19例(38.0%),显效31例(62.0%),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肌电图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脑血管病是肢体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生理疗法(Rood、Bobath、Brunnstrom、PNF等),此疗法肢体的整体运动训练,主动肌、拮抗肌、辅助肌同时参与训练治疗,利用局部解剖和神经干、运动点理论和肌群位置表浅、结构单一、功能一致的特点,采用运动点叩击、按压、功能锻炼等方法,以达到对瘫痪肌群的恢复目的。本研究基于多年的临床观察,在对比康复疗法与康复针刺联合疗法的基础上,设计试验研究方案,利用肌电图量化的指标,得到有效的证据证实康复针刺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并指导临床制定出有效的提升肌力的方法,为临床患者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此项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可实现对单一肌群进行抑制或促进的治疗目的,可实行对特定肌群进行针对性治疗,提升瘫痪肌群的肌力,改善瘫痪肌群的功能,如伸、屈、外展、内收等功能。另外,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开展下肢肌群的康复针刺疗法,如对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瘫痪肌群的肌力下降的治疗及功能改善[2]。
   表面肌电图是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检查方法,能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状态、肌力水平、多肌群协调性等肌肉和中枢控制特征的变化规律。可利用其提供的客观数据,分析异常的运动模式及运动成分,针对功能障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肌电图是鉴别神经或肌肉疾病最灵敏的方法,一块肌肉中有5%的纤维失神经支配就可以确定。
   针刺点选择位于关节附近的经筋结点,此处经筋气血结聚,亦是肌肉的起止点以及肌腱所在之处。肌肉附着于骨上,当肌肉主动收缩及受到被动牵拉时,其受力点多在肌肉的起止处和肌腱上,从而起到约束肌肉与骨关节运动的作用。针刺能疏通壅滞的气血,更好地调节阴阳经筋的平衡,疏解局部痉挛,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状态的目的[3]。
   运用表须肌电信号检测出病变的肌肉,在病变的肌肉处选取经穴,相当于选取“阿是穴,”而“阿是穴”的选取方法,与医者“按”“捏”患处和患者主观,的“痛显”(疼痛明显)或“痛舒”(按压时患者不感觉疼痛反而感觉舒服,即痛舒现象感受相比,则更为客观、规范。
   本研究证实,针刺联合康复疗法对偏瘫肌力的提高有明确疗效,以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瘫痪进行治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海霞,赵瑞娟.表面肌電图在腰骶神经根病诊断中的价值[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4):215-216.
   [2]吴新忠.针灸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19,27(2):113-115.
   [3]许晶莉,李林.表面肌电图在脑性瘫痪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5):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9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