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比较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
方法 92例黄疸新生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46例。实验组实施茵栀黄与间歇式蓝光照射联合治疗, 对照组实施茵栀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的93%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210±4)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31±2)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 低于对照组的30%, 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较好的疗效, 但联合间歇式蓝光照射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更少小。
【关键词】 茵栀黄;间歇式蓝光照射;持续性蓝光照射;黄疸;新生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22
新生儿黄疸指处于新生儿时期的患儿, 会出现胆红素的异常代谢, 从而致使其血液胆红素的含量上升, 出现巩膜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1-3]。新生儿黄疸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黄疸, 其中, 生理性黄疸是暂时性的, 一般在婴儿出生2~3 d后出现, 4~6 d症状达到高峰, 7~10 d自然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稍微较长, 可能有轻度的食欲不振, 但无其他明显症状表现;病理性黄疸一般指新生儿出生后, 24 h内出现黄疸, 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且>5 mg/dl, 2周后症状仍不消退, 甚至出现症状加重或反复出现的现象[4, 5]。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降低新生儿胆红素为治疗关键。治疗方式较多, 有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 其中主要以光照治疗为主, 而药物治疗中, 有中药治疗方式和西药治疗方式, 中药治疗方式中有药浴治疗、口服中成药制剂治疗、注射中成药治疗等, 西药治疗主要是以改善患儿肠道菌群平衡, 降低肠道对胆红素吸收为目的。本研究探讨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8年2月~2019年6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9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46例。所选患儿均在本院确诊为新生儿黄疸, 且诊断依据符合新生儿黄疸相关诊断标准, 所选患儿皮肤黄染持续时间>24 h, 且在1个月内, 经测试体内血胆红素为205~300 μmol/L, 均经患儿家属同意参与此项研究、排除头颅血肿患儿、感染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对照组男36例, 女10例;日龄1~9 d, 平均日龄(3.3±1.9)d;病程1~18 d, 平均病程(8.4±3.2)d;胎龄37~40周, 平均胎龄(38.3±1.1)周。实验组男25例, 女21例;日龄3~10 d, 平均日龄(3.9±2.1)d;病程1~15 d, 平均病程(8.6±2.5)d;胎龄36~41周, 平均胎龄(38.9±1.3)周。两组患儿性别、日龄、胎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检查, 根据患儿的检查结果和具体身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进行保护, 如对营养不足的患儿进行营养支持, 同时予以保温等基础支持治疗。两组患儿进行光照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为患儿洗澡, 达到降低细菌滋生的目的, 提醒家属禁止为患儿皮肤涂抹粉剂、油脂类护肤品, 否则会影响光照射治疗效果。对照组以持续性蓝光照射+茵栀黄进行治疗, 茵栀黄(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30028, 规格:3 g×10袋/盒), 2袋/次,3次/d, 同时选用本院蓝光仪进行蓝光持续性照射治疗, 间隔12 h照射1次, 1 h/次, 1次/d。实验组以间歇式蓝光照射+茵栀黄进行治疗, 茵栀黄2袋/次, 3次/d, 同时选用本院蓝光仪进行蓝光间歇式照射治疗, 间隔3 h照射治疗1次, 4~6 h/次, 2次/d。两组患儿照射期间均进行相应的护理保护, 如护理人员应用眼罩将患儿眼部遮住保护, 防止眼部受到损害, 对男患儿使用棉部将其阴囊遮挡保护, 女患儿使用棉布将会阴包裹保护好, 避免损伤。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痊愈:患儿身体黄疸全部消失, 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儿身体黄疸基本消失, 血清胆红素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但未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无效:患儿症状无变化或出现加重情况, 血清胆红素依旧偏高。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③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的93%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且发病率较高[6, 7]。临床上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生理性黄疸患一段时间后自然消退, 无需过多干预, 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干预, 会引发核黄疸, 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影响。新生儿黄疸一般指患儿出生后机体代谢功能紊乱, 胆红素无法正常参与代谢, 胆红素出现持续升高的现象, 由最初的17~50 μmol/L逐步增加到86 μmol/L, 患儿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虹膜黄染等症状, 若症状持续时间过长, 反复发作, 便会直接发展成病理性新生儿黄疸, 同时诱发诸多其他临床症状, 如溶血、肺炎黄疸等, 危及患儿生命安全[8]。而诱发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与其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湿热、饮食等相关。因此, 为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应在母亲孕期进行预防, 孕期期间母亲应避免吃螃蟹、火锅等寒热过量的食物, 若母亲有黄疸病史, 应及时进行药物预防, 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几率。
中医认为, 新生儿黄疸属于“胎黄”的总范畴类, 新生儿出生后受到湿热侵袭, 滞留于脾胃, 熏蒸肝胆, 导致胆汁流通不畅, 渗入到全身脉络, 最终在全身表现出黄疸的症状[9]。
因此, 对新生儿黄疸予以中药材治疗, 可有效改善病症。本院对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过程中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 其主要成分有栀子提取物、茵陈提取物、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 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 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 金银花能消炎, 几种药物合用能明显改善新生儿患儿的黄疸情况, 减少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吸收, 继而减少肝细胞的受损程度, 促使肝细胞的修复和加快肝细胞的再生[10]。
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 光照治疗应用较为广泛, 能加快患儿体内脂溶性异构化转换成水溶性无毒衍生物, 最终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治疗的目的。光照治疗分为间歇式蓝光治疗和持续性蓝光治疗, 本院为研究不同的光照方式对患儿的治疗效果, 予以茵栀黄分别联合间歇式、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 经研究结果发现, 无论是间歇式还是持续性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均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但治疗后, 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 低于对照组的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间歇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治疗, 更有助于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 提升患儿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 茵栀黄联合间歇式、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较好的疗效, 但联合间歇式蓝光照射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更少。
参考文献
[1] 邵晓丽.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学信息, 2016, 29(20):251-252.
[2] 李国苍. 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妈咪爱、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48例. 中国药业, 2014, 23(4):89.
[3] 彭新兰. 应用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 2016, 24(6):198.
[4] 唐敬丽, 刘小萍, 钟守琼, 等. 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海南医学, 2018, 29(3):427-429.
[5] 刘榴, 薛晓峰, 陈凯. 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 医学信息, 2017, 30(1):128-129.
[6] 笪小虎. 宝乐安、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23):66-67.
[7] 黎良生. 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6):62-64.
[8] 宫迪. 间隙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对比. 社区医学杂志, 2016, 14(20):50-51.
[9] 马丽平.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20):3765-3766.
[10] 陳景亮. 新生儿黄疸采取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的效果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5):84-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38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