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对ET-1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9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通过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7例。研究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 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血清一氧化氮(NO)]、炎性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结果 治疗后, 两组SBP、DBP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研究组IMT为(1.21±0.54)mm, 对照组为(1.18±0.06)mm;治疗后, 研究组IMT为(0.91±0.01)mm, 对照组为(1.20±0.05)mm;治疗前, 两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IMT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ET-1、NO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TNF-α(7.14±0.88)ng/L、
IL-6(17.45±3.57)ng/L、hs-CRP(5.66±0.27)mg/L均优于对照组的(12.88±2.40)ng/L、(25.65±5.17)ng/L、(7.84±0.35)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其血压得到显著控制, 同时内皮功能有所改善, 炎性因子得到平衡。
【关键词】 厄贝沙坦;冠心病;高血压;血清内皮素;炎性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15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主要致死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者闭塞, 导致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及坏死情况, 其中血压和血糖上升, 血管内皮受损, 炎性反应生成均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冠心病常伴有高血压, 高血压将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 从而对血管顺应性和内皮结构造成损伤, 同时血压大幅度上升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2]。厄贝沙坦作为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1(AT1)受体阻滞剂, 在临床中通过阻断升高血压的路径达到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将9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中, 分析厄贝沙坦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26∶21;平均年龄(55.84±8.68)岁;平均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13.88±2.51)分;高血压分级:Ⅰ级12例(25.53%), Ⅱ级24例(51.06%), Ⅲ级
11例(23.40%)。对照组男/女比例24∶23;平均年龄(55.83±8.69)岁;平均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13.88±2.49)分;高血压分级:Ⅰ级13例(27.66%), Ⅱ级23例(48.94%), Ⅲ级11例(23.4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 ≥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②满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依据;③满足高血压诊断依据;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平稳>90 d。排除标准[4]:①合并心力衰竭、心房纤颤、血栓性病症;②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
③全身感染;④癌症和肝肾功能不全。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血小板、稳定斑块、降脂、调节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及调整饮食治疗。研究组采用厄贝沙坦[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法国)(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 国药准字J20130049, 规格:0.15 g×7 s]治疗, 150 mg/d, 1次/d。
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集团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4160, 规格:10 mg×90 s)治疗, 10~20 mg/次, 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治疗过程中测定血压, 依据血压情况对用药剂量合理调整。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则改为其他降压药物或者联合用药。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 包括DBP和SBP。血压测定予以血壓仪处理。
1. 4. 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T-1、NO、hs-CRP、IL-6、TNF-α水平。ET-1、NO、hs-CRP、IL-6、TNF-α
测定予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 4. 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IMT水平, 采用颈动脉彩超测定IMT。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SBP、DB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IMT比较 治疗前, 研究组IMT为(1.21±0.54)mm, 对照组为(1.18±0.06)mm;治疗后, 研究组IMT为(0.91±0.01)mm, 对照组为(1.20± 0.05)mm。治疗前, 两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IMT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80、38.9906, P=0.0003、0.0001<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6, P=0.0825>0.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ET-1、NO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研究组TNF-α(13.04±2.67)ng/L、IL-6(26.47±5.67)ng/L、hs-CRP(8.36±0.58)mg/L与对照组的(13.00±2.60)ng/L、(26.33±5.47)ng/L、(8.28±0.60)mg/L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35、0.1218、0.6572, P=0.9415、0.9033、0.5127>0.05);治疗后, 研究组TNF-α(7.14±0.88)ng/L、
IL-6(17.45±3.57)ng/L、hs-CRP(5.66±0.27)mg/L均优于对照组的(12.88±2.40)ng/L、(25.65±5.17)ng/L、(7.84±0.35)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942、8.9476、33.8098, P=0.00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管内皮伤害、炎性因子的渗透及脂质浸润和过氧化等有关。斑块的发生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狭窄的程度测定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但是斑块的稳定度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关联。斑块出现后会导致破损, 糜烂导致血栓发生, 从而阻塞血管, 或者出现斑块脱落情况, 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导致栓塞, 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猝死[5]。对冠心病的治疗包含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 阻碍炎性反应以及抗血小板。本文选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予以基础治疗加降压处理, 才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临床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通常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处理[6]。
IMT是测定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要素,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能够更为直观的反应动脉病变程度, 以此判断冠心病疾病的预后情况。治疗后, 研究组IMT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通过厄贝沙坦治疗, 在降低血压过程中颈动脉IMT也有所降低, 证实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所改善, 证实厄贝沙坦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病变改善有促进性效果。
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对血管紧张性调节, 抵抗血栓形成, 具有抗炎以及抑制平滑肌等功能, ET-1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关键心血管系统调节物质, 也是目前最为显著的收缩血管物质, 在对血管紧张力以及心血管系统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价值, 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造成ET-1失衡, 在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中ET-1水平均会显著上升, 造成血管收缩甚至痉挛的情况发生, 同时血压的上升会加剧靶器官缺血缺氧[7]。另外NO也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关键, 能够对ET-1合成进行抑制, 同时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 从而维护血管弹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ET-1、NO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厄贝沙坦对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效果。有数据证实, 厄贝沙坦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细胞, 促进NO分泌, 以此达到抑制ET-1收缩血管的作用, 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破损以及脱落过程中, 炎性反应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价值, 持续性的炎性反应造成斑块稳定度差, 导致血栓形成以及斑块脱落。TNF-α、IL-6作为主要炎性因子, 在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疾病中血清含量显著上升, 参与到血管结构的损伤机理,
hs-CRR作为高敏感性炎性标志物, 达到预测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研究组TNF-α、IL-6、hs-CRP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厄贝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其血压得到显著控制, 同时内皮功能有所改善, 炎性因子得到平衡。
参考文献
[1] 刘占超, 张鸿飞, 常林林, 等. 氨氯地平联合滋阴活血方对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膜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 18(5):399-402.
[2] 高霞, 苗迎春, 李子富, 等. 阿司匹林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 陕西医学杂志, 2018, 47(10):1337-1339.
[3] 郭山岭. 奥美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8, 35(8):701-704.
[4] 黄莺. 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的影响.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19(1):22-25.
[5] 李玉敏. 血脂康胶囊联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的影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7):90-93.
[6] 罗英饰, 陈龙, 朱正武, 等. 缬沙坦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颈动脉硬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医药, 2017, 12(2):249-252.
[7] 宋涛, 刘静, 戴继红, 等. 硝苯地平联合羟苯磺酸钙对早期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 临床军医杂志, 2019, 47(3):311-313.
[8] 李建英, 鲍喜静, 张翠靜, 等. 复方夏枯草联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16, 38(15):2270-2272, 2276.
[收稿日期:2019-1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25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