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小儿哮喘是指临床以发作性的啸鸣气促, 呼气延长, 不能平卧, 反复发作, 缠绵不愈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本文分析了小儿哮喘发作期病因病机,探讨了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疗效的观察。
   【关键词】 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 呼气延长, 甚至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为特征。其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
  发育,甚至成为终身痼疾。
  1 小儿哮喘发作期病因病机
  1.1 从“痰”论:历代医家认为痰饮伏肺是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贯穿小儿哮喘发作的始终。哮喘发作时, 内伏之痰, 遇感触发,发时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 肺气升降失常,而致痰鸣如吼,气急喘促。
  1.2 从“痰瘀互结”论:哮喘发病可由于痰饮伏肺,伏痰内阻,肺气不利,痰浊壅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同时瘀阻脉道,津液运行不畅,凝而成痰。形成痰瘀交结,互成一体,瘀因痰生,痰因瘀成,阻塞气道,气道狭窄、 痉挛, 气机升降不利发为哮喘。
   认为哮喘发作病机是胶固之痰壅阻气道,气道不畅导致气伤, 气伤则血瘀, 由此提出“哮喘病变气血痰”的理论。认为儿童肺脾肾常不足, 哮喘反复发作则致其三脏更虚, 从而引起气行血无力, 血行迟滞而致血瘀, 此为气虚血瘀; 反之, 血瘀阻塞脉道,导致气滞,而进一步使血瘀加重,此为气滞血瘀。哮喘发作时痰浊阻塞气道, 气血运行不畅,可因痰致瘀,此为痰结血瘀。患儿在哮喘发作期间贪食生冷,嗜食肥厚, 或因进食油腥之物, 致脾失健运, 食积不化,痰浊内生,壅阻气机, 气机不畅而致血行瘀滞, 此为食积血瘀。故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痰结血瘀、 食积血瘀, 形成了儿童哮喘血瘀证的基本病机。
  1.3 从“脏腑”论:(1)肝失疏泄, 木火刑金。生理上肝与肺两脏器密切相关, 肝主升,肺主降,肺主气, 司呼吸,调节全身之气, 肝藏血,主疏泄, 调节全身血量,二脏共主气血运行。病理上肝肺相互影响,忧思、 抑郁、 恼怒等不良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气郁久化火,气火循经上逆于肺, 木火刑金, 肺失肃降, 以致气逆而咳喘阵作。(2)脾胃失职,痰气犯肺。脾胃为“水谷之海”, 主受纳食物和运化水谷精微, 脾主升胃主降, 若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运化不畅, 聚而成痰, 胃气不降, 痰气上逆犯肺,致肺肃降不及, 咳喘发作。认为胃气不和,脾亦难运,水谷运化不利而变生痰浊, 同时,胃气不降, 气逆于上, 痰气搏击于肺, 引发哮喘。此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谓之“胃性哮喘”的概念。(3) 大肠失职, 肺气不降。肺与大肠通过经脉互为络属, 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肺主宣发,布散津液,大肠得以濡润, 肺主肃降亦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肺热壅盛, 循经扰肠,则大肠易燥结;肺阴不足,则肠燥便秘;肺气不足,肠道传导不足, 大肠虚秘; 肺失通调,大肠实热秘结,肠道不通,复致肺气不利则喘咳满闷易作,且哮喘的夙根--痰的产生与肺、 大肠对水液的调节有关。
  1.4 从“风邪”论: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卫外不固,易受邪侵,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侵,首先犯肺,易致肺失调和, 宣降失职, 肺气上逆, 触引伏痰而发病。
  2 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疗效的观察
  2.1 临床资料 360例患儿均为门诊患者, 具有典型的哮喘症状而无其它合并症。男 194 例, 女 166 例; 年龄 2个月~ 14 岁, 平均年龄4-8 岁, 本次发病1d~ 1 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方法 除治疗组采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其余治疗相同。中药雾化方法1号方: 炙麻黄、石膏、黄芩、苏子、款冬花、炙桑白皮、地龙、白果、半夏、葶苈子、丹参、女贞子、枸杞子等, 取其清热化痰, 降气定喘之效。2号方: 茯苓、白术、苍术、杏仁、半夏、麻黄、葶苈子、百部、款冬花、巴戟天、淫羊藿等取其温化寒痰, 降逆止喘之效。治疗中, 热哮者选用1 号方; 寒哮者选用2号方。将上方煎2次, 取汁200ml。灭菌后采用国产 CSW -1 型超声波雾化器以3ml/min速度产生气雾, 患者采用面罩或喷嘴接受治疗, 每次治疗20min, 每日2 次, 疗程3~ 6d。
  2.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 痊愈: 患儿症状消失, 一切恢复如常; 有效: 患儿哮鸣气促等症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无效: 患儿症状未见好转或反复如初者。
   (2)治疗结果:治疗组 180 例, 治愈149 例, 3 日治愈62 例, 有效28 例, 3日有效93 例, 无效 3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180 例, 治愈98 例, 3 日治愈 41 例; 有效 58 例, 3 日有效 72 例, 无效 24例, 总有效率 86.7%。治疗组治愈率,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2.4 讨论
   目前认为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 呼吸困难、 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常于夜间和 (或) 清晨发作或加剧,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中医学认为此病为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结合, 闭阻气病位首先在肺。由于病程较长, 咳喘反复发作, 势必影响肺气的升发及宣五谷味,导致肺不布津,脾运困顿,久则耗伤脾胃之气,引起脾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 “脾生肉, 肉生肺” , 脾虚失运, 可致气血生化乏源,脾之精气不足以充养四肢肌肉,而出现四肢瘦削,大肉将脱,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肺主气、 司呼吸的功能。
   本研究中234例COPD患者大多数存在四肢消瘦、 体重指数偏低的情况,并发现体重指数与呼吸困难指数呈负相关。同时, 脾运失键, 不仅凝湿为痰为饮, 而且影响气机运行, 促进瘀血形成。因此, 本病的病机特点虽是肺脾肾亏虚为本, 痰瘀交阻为标, 但脾胃失调才是病情演变关键,为该病逐渐加重抑或减轻的重要转折点。据此, 我们拟定调理脾胃法, 一方面补益脾精, 以充养肌肉,恢复肺司呼吸的功能;一方面调畅中焦气机, 促进痰浊、 瘀血的祛除, 即所谓 “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 : 《慎斋遗书》 ;。治以健脾调中、 化痰降气立法, 予新制六安煎化裁。方中紫苏子性温质润, 性主疏泄, 善开肝郁, 下气清痰, 止咳平喘, 对动物的呼吸中枢有一定的抑制性而起到镇咳祛痰作用,并可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 显示良好的平喘作用; 黄芪味甘微温, 善入脾经, 不仅为补脾益气之良药, 而且甘温入肺, 补益肺气以司呼吸, 实验研究显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控制疾病的进程, 改善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党参甘平, 补脾养胃, 健运中气, 鼓舞清阳, 为常用补中益气之品, 且甘平入肺而不燥, 善补益肺气, 而且药理实验证实党参能维持肺有效的摄氧功能,保护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亦对小鼠实验性咳嗽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促进气道纤毛运动, 具有祛痰作用, 并对豚鼠哮喘有显著的抑制效用。以上共为君药。橘红辛温而醒脾、 利气之功甚佳, 可以协助主药通调脾胃滞气, 旨在宣通肺脾气郁; 半夏辛温, 擅长燥湿祛痰; 茯苓甘淡, 擅长渗湿行津, 通调肺脾津液, 能开肺之津气闭郁而治痰嗽; 杏仁苦泄而宣降肺气之功甚著; 旋复花肃肺降胃, 豁痰蠲饮之力颇宏。以上均为臣药。将之制成粗末, 每日小剂量煎汤代茶饮用,不影响患者正常饮食,便于长期服用, 缓缓图功。临床观察表明, 调理脾胃法不仅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气流阻塞程度, 增强肺功能; 而且改善了营养状态, 提高了体重指数, 增加了运动耐力, 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因而从总体上改善了COPD患者的预后。
  3 结语
   在哮喘发作期,中药平喘作用不及西药迅速,但对不很严重的哮喘发作仍有较好的疗效, 我们应进一步挖掘有确切平喘疗效的中药或复方, 积极开展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 以提高治疗效果。在缓解期,中药较西药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应发挥中医辨证论证的特色, 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开发出确能抑制气道高反应性、消除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的中药制剂,达到根治哮喘的目的。
   在生活起居方面, 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 家长需要对患儿的生活饮食起居正确调护,家庭、 学校及社会给予积极帮助,实现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样哮喘才可以得到控制,乃至根治。
  参考文献
  [1]王和清, 曹颂昭.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J] . 河北中医,2001, 23( 4) : 16.
  [2] 何光耀. 麻虑合剂治疗小儿哮喘 300 例[J] . 山西中医,2001, 2( 5) : 153.
  [3]刘杰, 陈鹏. 刘小凡教授从痰论治小儿哮喘经验[J] . 四川中医, 2007, 25( 5) : 4 -5.
  [4]朱楠.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79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6)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4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