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89例符合化疗性静脉炎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予以醋调如意金黄膏外敷,对照组予以50%硫酸镁溶液浸湿患处,早晚各一次,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局部炎症情况及静脉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轻微脱皮现象,未予特殊处理。治疗组未发现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如意金黄散具有渗透性好、药性温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局部用药未见明显过敏反应,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如意金黄膏,硫酸镁,化疗性静脉炎
   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过程中比较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肿瘤患者化疗的进程及日常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方法较多,但是临床疗效差异较大且不尽让人满意。如意金黄散作为中药复方制剂,近年来临床上使用较多。自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们使用如意金黄膏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4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住院化疗后出现静脉炎的的肿瘤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用药方案及静脉炎分级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醋将如意金黄散调成稀糊状,根据静脉炎的面积将药物均匀涂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所涂范围超过病灶3~4cm,用保鲜膜覆盖其上,并用胶布固定。早晚各一次,5d为1个疗程。对照组将无菌纱布(4~5层)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湿敷患处,用保鲜膜覆盖其上,并用胶布固定。早晚各一次,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局部炎症变化情况及静脉恢复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局部皮肤红、肿胀、疼痛、灼热症状及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显效:局部灼热、疼痛症状消失,红、肿胀面积消退≥80%;有效:局部灼热、疼痛减轻,红、肿胀面积消退<8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 不良反应 仅对照组有2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轻微脱皮现象,未予特殊处理。治疗组未发现不适症状发生。
  3 结论
   化疗性静脉炎是由于反复静脉使用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直接刺激使血管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舒缩功能障碍,致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出现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静脉血管硬化。中医理论认为[1],化疗性静脉炎属中医学“脉痹”、“恶脉”、“蹁病”等疾病范畴,局部脉络血行不畅,血瘀滞阻,不通则痛。其发生是由于气滞血淤、毒结瘀滞于血脉导致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为主。
   传统采用的50%硫酸镁湿敷来治疗静脉炎,主是利用其高渗作用经皮肤吸收至皮下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但是一方面需要经常更换敷料以维持水分;另一方面还得防止温度变化引起的硫酸镁结晶的出现[2],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如意金黄散又名金黄如意散、金黄散,出自清代《外科正宗》,为外科常用制剂,主要成分是黄柏、苍术、天花粉、姜黄、厚朴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促进硬结软化,炎症消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3],如意金黄散可以改善局部血流情况,减少药物对局部的继发性损伤和局部水肿情况,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管通透性、迅速恢复血管弹性等特点;同时还可以激活巨噬细胞,从而达到抗菌的作用。
   从本研究可见,如意金黄散具有渗透性好、见效迅速、药性温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局部用药未见明显过敏反应,总有效率可达93.3%,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石镁虹,刘珉甬.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预防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54-1356
  [2]张艳,向莉,汪碧琼,等.金黄散治疗化疗静脉炎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0,12(1):11-12
  [3]曹元强,袁轶峰. 如意金黄散合矾冰液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19-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4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