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南白药粉加甲硝唑粉治疗宫颈Leep刀术后创面渗血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观察云南白药粉加甲硝唑粉对宫颈Leep刀术后预防、治疗宫颈渗血的疗效。方法:对采用Leep刀术治疗宫颈糜烂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宫颈Leep刀术后创面上使用云南白药粉加甲硝唑粉,对照组术后不用药,比较两组在有效率、阴道流血量、阴道排液时间方面的差别。结果:治疗组150例:治愈146例,有效4例、治疗率97.33%,有效率100%。对照组150例:治愈143例,有效7例,治愈率95.31%,有效率100%;阴道流血量多:治疗组2例,对照组9例;阴道排液时间长(≥15d):治疗组8例,对照组31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云南白药粉加甲硝唑粉用于宫颈Leep刀术后宫颈创面上药,可有效地减少阴道出血量、排液的时间,促进创面愈合。
  关键词:Leep 云南白药粉;甲硝唑粉;疗效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300例进行分析,Leep刀术后宫颈上药云南白药粉加甲硝唑粉治疗150例,单纯Leep刀150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收治的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300例,年龄23-59岁,均非妊娠妇女,按第六版妇产科学教材分轻度(I度),中度(Ⅱ度),中度(Ⅲ)[1],术前宫颈刮片及阴道镜检查,初步排除CIN及宫颈癌。
  1.2 仪器设备 采用北京贝林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频电波治疗仪
  1.3 治疗方法 手术时间选在月经干净后3-7d,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阴道放置带排烟管窥器,充分暴露宫颈,用干棉球拭净宫颈分泌物,接通高频电波治疗仪电源,观察糜烂大小选择电切环型号电切环切至不着色区域外0.3cm处,创面如果有出血电凝止血,手术结束切下组织常规病理检查。治疗组宫颈创面敷云南白药粉1g,甲硝唑粉0.5g,术后d1-d3天及术后d10-d13天(脱痂期),宫颈敷药粉,对照组不用药,待其自然修复。
  术后两组均用抗生素预防治疗3天,禁性生活、盆浴三个月,分别于术后4周、8周随访。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糜烂面消失,宫颈光滑。有效:糜烂面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糜烂面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使用X2及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在治疗8周进行疗效判定,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X2检验,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阴道排液量的比较 治疗组术后阴道排液量<月经量135例(90.00%),对照组术后阴道排液量<月经量79例(52.67%),经X2检验P<0.05)。
  2.3 两组阴道出血时间比较(除外正常月经出血时间) 治疗组出血时间<7d56例(37.33%),7-14d91例(60.60%),>14d3例(2.00%),平均7.39d;对照组出血时间<7d3例(2%),7-14d56例(37.33%),>14d91例(60.67%),平均15.07d,经t检验P<0.05。
  2.4 两组术后感染比较 治疗组术后感染1例(0.67%),对照组术后感染5例(3.33%),经X2检验P<0.005。
  3讨论
  宫颈糜烂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约占妇科门诊总数的40%-50%[2]。宫颈糜烂不但增加患者痛苦,且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宫颈糜烂与子宫颈癌关系密切,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统计,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比无糜烂者高10倍[3]。因此,积极开展宫颈糜烂的治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Leep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法国,到现在已有几十种不同尺寸和形状的Leep电极,适宜切除各种病变组织,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克服了冷刀锥切需要麻醉、出血多和缝合困难的问题,是国内治疗宫颈疾病的主要手段[4]。近年来我院用云南白药粉、甲硝唑粉敷于Leep刀术后宫颈创面,减少感染机会,更好地发挥了止血效果。云南白药去腐生肌,抑制炎症介质组胺和前列腺素的释放,甲硝唑对厌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云南白药粉及甲硝唑粉用于宫颈Leep术后创面敷药,止血、预防效果好,且操作简便,不需要纱布填塞,减少了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乐杰.第六版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5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08
  [3]叶惠方,翁霞云,李亚里.妇产科医生进修必读[M].北
  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78
  [4]朗景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妇产
  科杂志,2001,36(5):261-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