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细菌性肺炎患者200例临床疗效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患者的细菌性肺炎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200例,分为单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组(A组)10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注射液组(B组)100例。观察两组病人症状体征消失时间、X胸片炎性灶完全吸收时间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组较单用组症状体征消失快、X胸片炎性灶吸收快、临床总有效率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注射液,较单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肺炎,疗效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肺炎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021-02
  
  
  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进入抗生素时代以来,细菌性肺炎的预后一度显著改善,目前细菌性肺炎出现一些新特点,包括病原谱变迁,特别是医院内肺炎G-杆菌比率显著上升,肺炎链球菌虽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临床表现多趋于不典型。细菌耐药率增高,所谓“难治性”肺炎屡见不鲜,尤其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中病死率极高。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出现,以及改善支持治疗是肺炎临床处理方面迫切需要强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肺炎,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细菌性肺炎患者共200例,均符合细菌性肺炎诊断标准[1]。分为单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组(A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注射液组(B组)。A组100例,男性81例,女性69例,年龄120~70岁,平均年龄38岁;B组100例,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9岁。两组病人均为细菌性肺炎患者,神志清楚,无严重呼吸困难和休克,其性别、年龄、主要症状、X胸片、致病菌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0.4/日,分两次静滴;B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生产厂家用法用量同A组,阿奇霉素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0.5/日,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0日。
  2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胸片炎性灶完全吸收;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X胸片炎性灶部分吸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X胸片炎性灶均无改善。
  2.2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及X胸片炎性灶完全吸收时间均明显早于单用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用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反应
  两组中恶心、上腹不适、食欲下降各6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两组中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细菌性肺炎儿童、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中病死率极高。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叫肺炎链球菌肺炎。该菌革兰染色阳性,常为短链状,细菌外面由多糖体组成的荚膜为致病的物质基础[2]。若3岁以下的婴幼儿肺部受到感染,则引起支气管肺炎;3岁以上年长儿受到感染,由于此时机体抵抗力逐渐增强,能使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节段,以右上叶或左下叶最为多见,故肺炎链球菌肺炎又叫大叶性肺炎[3]。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肺炎的病原体因宿主年龄、伴随疾病与免疫状态、获得方式(社区获得性抑或医院获得性肺炎)而有较大差异。细菌性肺炎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这类肺炎属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范畴[4]。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均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阿奇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金葡菌等抗菌作用均强,左氧氟沙星对葡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不动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上述病原菌常常是HAP的病原体。采用左氧氟沙星等氟喹类抗生素治疗HAP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反复使用,要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等。采用左氧氟沙星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的方法,可以避免单一抗生素抗菌疗效不佳、长期使用副作用大、病人耐受性差等不足,提高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B组病例采用左氧氟沙星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A组(P<0.01),说明左氧氟沙星与阿奇霉素联合对细菌性性肺炎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对于这类患者,该方案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08.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6~1577.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0~106.
  [4] 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2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