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童心:战胜衰老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六月一日是儿童的节日,也是所有童心未泯“老顽童”们的节日。和风里,他们的双手依然在放飞童年时的纸鸢。霞光中,他们的目光依然在寻找荷塘上的蜻蜓。是的,这些老人的眼睛并未苍老,滴溜溜地望着天空与大地,什么都想看看。不错,他们的心灵依然童真,乐悠悠地关心着社会与人生,凡事都想一探究竟。
古今中外,“童年与老年”是绕不开的人生过程。《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四书五经中的第一经,其中有“黄发台背,寿胥与试”的祝福,还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感恩。在近代,林语堂的《论老年的来临》和施蛰存的《论老年》勾勒出一幅人生晚晴图,表达着文人雅客对传统中国老人生活方式的羡慕,林语堂甚至盼望“爽爽快快地让老年来临”。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成为老人的艺术算不了什么,真正的艺术在于战胜衰老”。何谓“战胜衰老的艺术”,我觉得应是“保持童心”。
人到老年,若能保持一颗童心,就能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宋代诗人陆游在59岁时写下“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的诗句。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笑谈人生:“你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就不会就觉得老,70岁只能算是中年,90岁是初到老年。”
人到老年,若能保持一颗童心,就能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南开大学的杨敬年教授的晚年就是一段“没有皱纹”的人生,他70岁重返讲坛,93岁翻译《国富论》,100岁还在电话里给学生讲哲学课。百岁经济学家骆耕漠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学术研究,90岁时完成和出版了6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97岁时完成和出版了30多万字的回忆录。
人到老年,若能保持一颗童心,就能勤而行之,不知老之将至。精通畫画摄影的老人可以开个人画展影展;喜爱种树弄花的老人可将自己的栽培技术发扬光大;有唱歌跳舞特长和喜好的老人,可到社区的舞台展示一下身手……
童心是敞亮痛快的开怀大笑,是无欲无求的平静面容,是洞察世情的清澈双眸,是晶莹剔透的智慧心灵。纯真的童心是灵魂的高级补品,能化解人生苦难,驱除红尘烦忧。正所谓,童心在,人不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6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