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际交往的主客体是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存在物,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根据自编问卷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式与样态产生了数理与形态的冲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呈现流变。明晰自媒体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既有利于合理有效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建构,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具有效能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高职院校;自媒体;人际交往;职业核心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并且深受现代人喜爱,有人形象地称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报告同时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2]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交往的主客体是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存在物,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在自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在以学习和生活为纽带的现实与网络交往中,现实地发生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形成复杂而立体的人际关系网格。明晰自媒体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既有利于合理有效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建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良性发展。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对广东省某高校基础教育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为84.69%。所用问卷为根据学生实际自行编制的问卷。
   为进一步探析自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子,研究选取了6名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因为该学院女生人数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人数选择上,女生选择4人,男生2人。访谈时间在填答问卷结束之后,访谈问题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对自身人际交往现状的直观评价,对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满意度,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评价自媒体对自身人际交往的影响力等。通过对个体的访谈,希冀辅助性地对问卷结果进行显性层面的视角剖析和隐性层面的背景解读。
   三、研究发现及反思
   (一)量化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5.78%的受访者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对自身发展非常重要;但对自身人际交往现状感觉满意的占41.57%,感觉一般的占56.63%,感觉不满意的占1.81%;73.5%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在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与提升;受访者认为,自媒体对人际交往影响明显,具体列表如下: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它使现实与虚拟、物质客体与网络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互联网技术融合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一体,具有交流性、互动性、丰富性、隐蔽性、共享性、及时性、新异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征。以自媒体为例,及时而直白的传输效果,更容易让青年学生接受、理解,为他们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捷路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线上的交流更为便捷和顺畅,及时且开放,有利于刺激高职院校学生的表达欲。
   (二)访谈结果
   通过对6名学生的访谈,受访学生认为,自媒体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题目探索外部世界的需求,在线上的互动,有利于他们舒缓紧张的情绪,满足了他们有爱与情感的需求,因为内容的平实与及时,更容易让他们有亲近感和归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受自媒体影响,受访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与他人交往更为平等、随意和顺畅。匿名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使得受访者都觉得网络间的人际交往更为大胆直接,更能增强他们主动表达的积极性。这与问卷调查所显示的现实境遇沟通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问题与反思
   1.学生层面,需警惕网络身份迷失与自我认同混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指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常见冲突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网络所提供的各种虚拟情境,更给某些人带来了自我认同体验的边缘感,在虚拟的世界里不断改变角色的这些人最终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难以形成清晰的和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他们误认为网络中的他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人,网络中虚拟的现实就是真实的现实,容易造成角色混乱(即不能整合自己所承担的各种角色)、性别混乱(产生性别角色认同偏差或性变态心理)、权威混乱(盲目反抗或盲目顺从权威)等心理危机。[3]
   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需端正上网的动机与态度,有效利用网络的及时性與资源的丰富性,为完成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收集、发送和交换提供桥梁和纽带,即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工具属性,学会理性、科学、卫生地使用互联网络;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充分认知个人需求,客观评价网络属性,理性分析过度依赖网络的危害,合理矫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2.社会层面,多方联动,建立现实的社会支持系统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际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交互与连接。从心理层面而言,人只有不断从他人那里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同,才能丰盈个体人格。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健康或精神疾病的发生是一个高度相关的因素,精神疾病的社会本质是人际关系障碍。    从这个角度上讲,有关部门需净化网络环境,严格执法,避免互联网成为法外之地;学生个体需认真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等,增进自信,直面挫折,既乐于助人,又善于从人际交往关系中寻求必要社会支持;原生家庭是个体最初和最终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成员间应学习良性互动,用非暴力沟通路径巩固家庭亲子关系,树牢人际和谐交往的伦理根基。
   3.学校层面,培植积极的应对方式,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媒介进行良性互动
   在理论教育方面,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指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充分发挥网络的工具属性,将互联网工具属性和价值属性通过观念建构等形式进行剥离。学校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动,搭建人际交流的多样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个人交往水平和经验。
   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应积极评估学生网络使用模式,探寻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背后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与措施,从制度层面加以规约和引导,建立行为矫治的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际交往的良性互动。
   四、结束语
   调研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是学生个人愿望的直接表达也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题中之意。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路径、对象、方法和意愿都发生了改变,客观了解与把握这种变化,有利于我们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没有人际交往,就不能形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心理学认为,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水平及稳定程度。自媒体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个体情感,让学生在网络及现实交往中,树立自信,与他人良性互动,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具体要求,指明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创设情境,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大学生平等沟通,良性对话,这既是国家对青年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者的自我实现诉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娟.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39.
  [2]Shayne Bowmanand Chris Willis. WeMedia[EB/OL].https://www.docin.com/p-459899164.html
  [3] 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12:254-255.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7年广东高校重点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基于探索性学习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7GWQNCX004)和2017年广东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四位一体路径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GWTSCX006)。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9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