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苹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从品种选择、苗木选择、栽植、肥水管理、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苹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果农种植收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苹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种植苹果的历史较为悠久,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食品安全”口号,无公害优质苹果越来越畅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苹果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果农经济效益不理想。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苹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通常选择寒富、长富2、秋富1等抗寒性良好的品种,还可以搭配中、早熟品种新红星、千秋、金冠等作授粉品种。要按照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4∶1比例栽植,同时必须采用高行间列式或高株间列式排列[1]。
  2    苗木选择
  选择品种优良纯正的一级大苗,苗高120 cm以上,苗木嫁接部位在10 cm处且直径在1 cm以上,芽子饱满无损伤,带侧枝5~6个,每个侧根的长度保持在15 cm以上;另外,要求每个嫁接口愈合较好,茎皮和根皮新鲜,未出现无检验性病虫害,无霉变干缩[2]。
  3    栽植
  春季栽植最佳,于苗木发芽前进行。栽植前必须注意苗木根系完整,将苗木的根部放置在泥浆中浸泡1 d后,再移植在适合的土壤中,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肥料直接接触苗木的根部,同时还要保证根部在土壤中舒展,二者之间紧密结合,夯实土壤。栽植行距4 m、株距1.5 m。为了确保苗木健康成长,还需定期做好浇水灌溉工作;此外,要严格根据实际情况、后期果木发展、苗木类型以及机械作业的需求来调整株行距。
  4    肥水管理
  为确保化肥不会对自然环境和苹果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在施肥过程中,要少施硫酸钾复合肥,充分利用农村猪粪、牛粪等有机肥,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加入土壤中进行深翻。另外,要追施高温发酵的鲜鸡粪6 000~7 500 kg/hm2。一般来说,追肥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苹果开花前后期,以氮肥为主;第2个阶段是苹果套袋后,配合钾肥、磷肥、氮肥施用;第3个阶段是果实膨大期,这个阶段以钾肥为主,辅以适量磷肥,在阴天傍晚或早上对苹果树浇灌肥料,适当增加苹果的营养。为确保苹果树生长,需要合理浇水,同时还要保持田间持水量在60%,一旦发现果园持水量低于60%,必须要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在果树开花后的40 d对其灌水,从而保障苹果健康生长。在套袋期间,要保持果树的水分供应,一旦出现干旱情况,必须及时浇水[3]。
  5    修剪
  要实行四季修剪,以有效控制枝量,科学合理地布局枝条空间分布,做到枝枝见光、叶叶见光,促使果树群体光照和果树个体关照的改善。另外,还要控制果树上层枝量,进一步打开果树光路,让阳光从上层照到中下层的树干上,确保果树的透光率在60%以上,同时采用轻剪的方法,进一步缓和树木的长势,除去弱枝干,增加中短枝干的数量。
  6    花果管理
  要根据当前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授粉。在开花前2~3 d,在果园投放角额壁蜂1 500~4 500头/hm2,以提高坐果率。放蜂授粉期间一定要注意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在果树开花前使用杀虫剂,放蜂结束后还需再使用1次杀虫剂。花果授粉完成后,还要疏花,实现以花定果、以产定果。在花序分离期至繁盛期,必须要隔20~30 cm留1个花序,而1个花序只留中心花进行疏花。处理花后40~50 d套袋,在6月中下旬,采用单层纸袋和双层纸袋将果实套入袋中,做好封口处理,以规避雨水、害虫的影响[4]。
  7    病虫害防治
  在苹果发芽前和落叶后,剪去树上病僵果和病虫枝,将患有病虫害的枝干进行深埋处理和集中烧毁处理。为控制蛾类害虫,在苹果树生长过程中要悬挂黑光灯,可防治刺蛾类、卷叶蛾类以及天蛾类等虫害。介殼虫、蚜虫、螨虫等需要采用化学方式进行防治。在第1代幼螨发生时,采用l0%哒螨灵3 000倍液对果树进行喷洒,还可在果树虫害处喷施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为更好地防治二斑叶螨,在4月中下旬采用1.8%齐螨素6 000倍液喷洒果树。针对蚜虫的防治,可以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采用2.5%蚜虱一次净2 000倍液喷防。此外,采用25%灭幼脲3号2 000倍液或20%杀铃脉8 000~10 000倍液喷防食心虫和叶蛾。
  8    参考文献
  [1] 甄红娟.无公害优质高产苹果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6(2):108.
  [2] 王玉德.‘寒富’苹果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0):22-23.
  [3] 马兴栋.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 马兴栋,白月影,霍学喜.农户标准化生产的采纳意愿及其溢价研究:以苹果种植户无公害生产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43-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8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