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学蓬

   [摘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教师根据数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创新意识,创造良好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学生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教学更是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拥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其创新潜能就能被激活和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师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从而确立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心理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出一种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还有教师要克服创新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让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和体现。教师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内在动力:(1)利用学生的“渴求未知的,力所能求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应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习,自觉地解决问题。(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时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新鲜的、好奇的环境,让学生随着授课内容自觉地进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境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情绪高涨了,兴趣便自然产生了。(3)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失败,那么他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就谈不上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体会学习数学给他们带来快乐。(4)利用数学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生活感知,使他们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5)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丰富知识,又可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又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又需要正向思维。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放性命题和解题反思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通过这些形式.可引导学生多方位和多角度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的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教师只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四、基于问题学习,启迪创新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且体现时代特色的数学学习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用信息技术加强创新力度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活动主体。提供机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从而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客体的研究中,进而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探索,搜学与组合与学习有关的知识。信息技术是客体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数学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不但可以听到,看到各种信息,而且还可以进入学习内容,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在课程教学中,老师不定期地公布由课本问题转化而来的探索研究课题。激励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解决待定的问题,使课堂探索性研究得到延伸。如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对话框来控制二次函数图像,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输入a、b、c,观察a、b、c变化时图像的变化,探索a、b、c对图像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培育创新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周明星.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2]孔凡海.当前世界数学教育的三个特点.1998,(12).
  [3]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