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锦旭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的教育界同仁也更加关注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新方法 授课艺术 贴近生活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爱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从现实来看,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的兴趣并不浓厚。这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归结起来主要在于语文教学的单调刻板、不注重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几点拙见:
  
  一、微笑课堂,营造和谐
  
  每一节课,我们都要问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吗”?教师只有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笑脸相迎的表情”走入课堂,才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取知识。于是,我提倡把“微笑”带入课堂。这里不是要求教师整节课都是嬉皮笑脸,无威信可言,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和力。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的信息。
  没有专制、压抑、隔膜和恐惧,有的是民主、尊重、信任和理解,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沐春风,兴趣盎然,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创新思维,灵活多变
  
  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如语文课每次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异,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知识的新天地。
  教学方式需要创新和灵活多变。讲述、朗诵、讨论、演讲等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达到美妙的境界。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课都有“新”的讲法。讲话剧时不妨表演一下;讲诗歌时开个朗诵会;课文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散文《赤壁赋》一课时,本应该让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这样使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下,学生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朗诵比赛时,已经有一大半的学生把课文背熟了。
  
  三、潜心阅读,人本互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认知过程,更是交流、提高的过程,只要潜心其中,终有收获。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对阅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参与以及多维解读,让他们看到阅读世界迷宫般诱人的美好。任何文本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在进行方法的指导以后,就要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体。优质的阅读是给知识注入生命,给生命融入知识,即让生命和文本互动互融。只有阅读主体融入生活,与文本作者自由对话,这样的阅读活动才有构建意义。学生有了阅读的快感和成就感后,探究学习的兴趣才越浓厚。
  
  四、讲究艺术,激发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这样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语文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的艺术性。一次,我讲“垂涎三尺”这个成语,忽然发现一位同学在吐唾沫,他是在想试试,能否把唾沫接成三尺。我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相机诱导,对同学说:“某同学听得最好,他在试验我讲的成语,同学们垂涎三尺真的是三尺吗?”然后把那个同学叫起来回答,那同学说,“不是,那是一种夸张。”我表扬他理解得对,这个同学因此就更专心地听讲了。
  
  五、走出课本,贴近生活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有时与现实相差太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讲课一定要走出课本,贴近生活。走出课本,学生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掌握。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学习知识有智力背景的问题:凡是新知识与自己智力背景近的就容易掌握,凡是离自己智力背景远的就不易掌握。因此,我们要尽量把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钩,便于学生们理解掌握,也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在讲《十八岁出门远行》一课时,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第一次出门时的情景,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同学们都踊跃发言,而且还能够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在与人交际过程中的一些策略与技巧。
  抽象的道理因为走出课本,贴近了生活,所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讲:“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4.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