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数学思想 提高解题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数列》教学中渗透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效率,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 解题能力;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8-0016-02
  《数列》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这不仅体现在高考所占的分值比例中,更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为此,教师要重视《数列》教学,带领学生挖掘内涵思想,以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方程思想——寻找关系,求解未知量
  在高中数学中,方程与数列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情况下数量问题都可借助方程解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对方程概念有本质的理解,能够深入分析,并灵活转换.
  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在数列题目中的运用很常见.在借助方程组求解未知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灵活转换[a1、n、q、an、d、Sn]几个量,并且在实际求解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方程性质求解,以此求出未知量,促进问题解决.
  例如,已知等差数列[an]与等比数列[bn]的前[n]项和分别是[Sn]和[Tn],并且满足[a2=b3=12],[a5=b4=18].(1)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2)求解[T5]的值;(3)如果[Sn=190],求[n]的值.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乍一看会觉得很难.其实只要稍稍启发,引导其寻找等差、等比数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借助方程解决.
  二、函数思想——灵活转化,分析解析式
  简单来说,“函数思想”是解决“数学型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将其运用到数列教学中,限定了范围,即“定义域为正整数的函数”,由此便将“无限”变为“有限”.对此,可结合具体问题截取一段函数展开研究,以此促进问题解决.
  将数列置于函数层面上研究是解题的重要方法,画图像大多不再是直线,而是一系列离散的点,这就是通项公式相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对此,要引导学生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此厘清数列中的关系.其中,等差数列对应的是一次函数,等比数列对应的是指数函数,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由此,便能揭开数列神秘的“面纱”,加强函数与数列的一一对应关系,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减少思考与解题的难度.在教学《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强调等差数列[an=2n-1]是关于[n]的一次式,由图1可看出这个数列的点都均匀分布在直线[y=2x-1]上,这表明等差数列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在这一环节,学生由于认知上的差异,对于这一转化不能马上理解,对此教师就要耐心引导,紧扣要点促进理解,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相应发展,实现能力提升.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图像,不难发现数列与函数区别在于:数列是离散的,函数是连续的.由此就可迁移思考,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列具有函数的一般性质,在解题中可充分运用,以此促进问题解决,促进自身思维能力提升.
  三、数形结合思想——直观思考,画图促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运用十分广泛.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数列问题中,就可借助几何图形代替代数处理,以此直观反映数量关系,在数字与图形的结合中寻找解题思路,以此简化过程.
  例如,设[an=-n2+10n+11],那么数列[an]从首项到哪一项的和最大?
  这一问题,在讲解过程中,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在汇报中,学生会谈及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拓展讲解.方法明确之后,不要急于求解,先要带领学生梳理,让其先画图后分析.根据数列[an]是二次函数[f(x)=-x2+10x+11]上的离散点,可发现数列前10项都是整数,第11项是0,之后一直是负数,并且单调递减.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难看出前10项或前11项的和最大.在这一环节中,少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这时就可邀请學生板演具化过程,以此促进理解,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或者学生需要,可在探究环节开展交流,或者实施“一对一帮扶”,让学生在互助交流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此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优势.长此以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最大限度地驱动学生,让其在良好氛围中积极交流,主动思考,以此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四、分类讨论思想——限定范围,确保不重复
  有关数学结论,都有其对应的条件.每一种数学方法在使用时也有范围.因此,学生在解题中,经常会发现有些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确定的.对此,就不能用统一的形式研究,而要尝试在对应的范围下分析,以此确保标准统一,结论不重复、不遗漏.
  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数列问题中,就可将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解决,根据不同情况分类,以此逐个解决.以等差数列为例,就可根据公差[d]的正负情况分成递增数列、常数列以及递减数列,同理等比数列也可这样分类:
  (1)若[a1>0,q>1]或者[a1<0,0<q<1],那么数列就是递增数列;
  (2)若[a1>0,0<q<1]或者[a1<0,q>1],那么数列为递减数列;
  (3)若[q=1],那么数列为常数列;
  (4)若[q<1],那么数列为摆动数列.
  问题呈现之后,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其在独立思考中吸收、消化,之后围绕分类在小组里讨论.如果学生出现分歧,要及时引导,在关键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让其沿着正确思路分析,逐步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分类对学生思维要求较高,学困生可能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对此就要耐心引导,循序渐进,以此促进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在这些关键环节,如果单一讲解无法促进理解,就要尝试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语言概括,以此相互启发,就能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分析问题情境,结合问题展开思考.这样处理,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还能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促进问题有效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数学体系中,函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与其相关的数学思想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积极渗透,让学生掌握相应技巧与方法,以此提高解题效率.
  (责任编辑 黄桂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6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