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初期,各项能力都刚刚发展,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这就导致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坚持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愿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调整学生的心态,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究。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创设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缺乏思考,学习成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对学生的思考多加重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与运用知识,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课堂上多向学生提问,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行自主思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在新时代,数学课堂更加倾向于引导而不是教导,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进而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仍秉承传统教学理念,在情境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非理解,在向学生提问后很快便为学生讲解,用大量的问题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没有明确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问题情境缺乏趣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创设的情境较为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到课堂上,教师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知识的学习,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没有符合学生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们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只能通过自身的摸索尝试着理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范围,将自身的认知范围强加到学生身上,提出的部分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教师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学习挫败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影响学生自身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逐步破解问题中的“秘密”,从而产生一股成就感,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然而,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并不丰富,认知能力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旦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就很难解决问题,从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会被称为有效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确保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跟随时代的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几十年之前,“大哥大”还在全国各地流行,智能手机尚未出现,而到了现在,智能手机则是很常见的东西,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用新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三)依据学生的心理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想法与心理特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应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多站在学生的角色上思考,这样,创设出的问题情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结合游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学习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许多学生努力学习并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单纯地喜欢这门学科,若是学生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不愿主动学习,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情境的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喜爱的事物,结合游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二)”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情境的创设:小明在考试中考了班级第一,他的妈妈为了鼓励他继续努力,带着他去超市买东西,让他自己随便挑……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分别扮演店员与小明,模拟超市中的情境,为超市中的商品标价,计算小明挑选的商品的价值。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模拟勇者斗恶龙的问题情境:勇者为了拯救公主去挑战恶龙,已知勇者一剑能够打掉恶龙123点生命值,在攻击恶龙20次之后恶龙倒下,那么,恶龙当初有多少生命值?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情境游戏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学习数学知识,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自身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是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知道如何分析与解答问题,从而有效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仔细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运用这些素材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进行如下情境的创设:王老师为了犒劳今天主动留下来帮他值日的3名学生,带着20元为学生购买糖果,已知王老师想要买的糖果是6元一支,王老师身上并没有多余的钱,那么,王老师能买到足够的糖果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探究。结合所学的知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20÷6=3……2,得出结论,王老师能够买到3支糖果,足够分给3名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如何运用知识,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结合故事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喜欢故事,每当教师要讲故事,学生就会停下喧闹,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在回家后,家长也会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伴着故事入眠,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极大的渴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是教师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一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结合生动形象的故事,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在取经途中,经常会饿肚子,有一天,八戒感觉肚子快要饿瘪了,自己飞走想要化缘,找点食物充饥,飞着飞着就看到了一家道观门前写着“免费化缘”,但需要回答道观门前的几个问题,猪八戒平时好吃懒做,不动脑子,这下可难住了八戒,道观门前写的是“20×33=?”“22×14=?”他饥肠辘辘,非常可怜地等着别人帮他解答问题,这样他就能吃上饭了,你们能帮助他吗?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森林里,有3只小狼相依为命,他们的妈妈被狡猾的猎人布置的陷阱杀死了,这一天,他们外出寻觅食物,约定好了找到食物后不要吃,带回来一起分,一整天下来,一共找到了33个苹果,他们应该怎么分配呢?以故事的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最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结合实践创设,给予学生深刻印象
  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是可行的,在结合实践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手脑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从而使数学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逐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结合实践。例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出一定数量的长方形物体与正方形物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自主接触长方形与正方形,讓学生尝试探索、分析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面积,随后教师为学生分发表格,表格中每一个小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正方形与长方形拼在表格中,求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有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长方形的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它们的面积各自是多少?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结合刚刚实践的知识进行回答。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正方体积木块,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积木,随后让学生用正方体积木组装大的正方体与长方体,在学生完成组装后,教师为学生讲述小正方体积木的表面积与体积,向学生提问:组装的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情境能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培养质疑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怀疑是进步的起点,在产生质疑的心理后,学生就会主动展开探索,为了推翻自己质疑的理论而努力分析与学习,最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是教师能够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就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学校有一片平行四边形的草坪,现在要对草坪喷药,除去草坪中的害虫,然而农药的使用量是根据面积决定的,学校的园丁开始测量草坪的面积,他认为有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就是将草坪分为两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将三个图形的面积相加,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草坪的面积?引导学生质疑园丁的结论,探索其他能够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六)分层创设情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的知识,有的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并学会运用,有的学生就只能勉强记忆下来,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否则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分层创设问题情境,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小明的家长对小明要求严格,为了保证小明能努力学习,小明家的门都是密码形式,每天在门上都会有问题出现,解答成功问题之后小明才能回家,这一天,小明被门上的题难倒了,门上写着“8X-3X=105”,小明不会求X的值,你能帮他回家吗?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延伸:在学校运动会上,小红跳远时破了之前的校园跳远记录,成绩为4.1m,超出了原纪录0.06m,原本的记录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解答,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欣楠.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2]郑端丽.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3]石万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3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