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可以显示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还可以使得计算变得不枯燥,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
数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实用性,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相关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相关有效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复杂的数学变得简单[1]。因此,通过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个有趣的课程,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且片面
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停在表面工作上,相应的老师也仅仅是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工作,对于相关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实际的目的出发。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相关的情境教学发展停滞不前。
2.问题情境创设明确性相对较差
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在设置相关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将教学目的和设置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能随意设置问题,因为,就算问题设置得再好,再有趣,如果相关问题脱离了教学知识点,问题就变得没有实用性了,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情境创设趣味性相对较差[2]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很简单,时刻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也告诉我们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置有趣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4.问题情境创设形式过于单一、固定
数学科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体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老师不仅费了很多不必要的力气,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建议和措施
1.促进教学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理念的创新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要设置有效的问题。因此,相关的教师需要展开相关的教研会,树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理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安排相应的教师去其他学校学习相应的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应的教学效果[3]。
2.赋予问题情境以趣味性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适当增加情境问题设置的趣味性,由此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进行学习,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相应的学习效果。
3.赋予问题情境以针对性
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当中,不同年级的孩子需要设置不同的问题。例如,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明白一年的构成,一年有多少个月,一年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多少分钟,一分钟又包括多少秒等,先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开始,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的数学教学开始入手,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当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困难。因此,相关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4]。
4.赋予问题情境以现实性[5]
在进行情境问题的设置过程中,很好的方式就是和实际的生活进行联系。例如,根据折扣的问题,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回答。在周末时候,你和媽妈一起去逛街,在一个商场中,花了63块钱买了一个书包,打了七折,让学生思考书包原价是多少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折扣的相关问题,并且可以让学生不断了解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逐渐在学生的思想当中建立起数学的相关概念。
总的来说,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但是,同时在相关的数学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公式,运算也比较枯燥。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可以通过创设更加有趣的问题情境,来降低数学的枯燥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针对性,使其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魅力,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伟.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青年时代,2018(28):264-265.
[2]林坤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62):70.
[3]唐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6):895.
[4]刘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63):79.
[5]张冬梅.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8(85):87.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