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康中国背景下地方医学本科院校转型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金林

   摘 要: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转型发展是当前地方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的战略选择,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医疗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地方医学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存在各种问题和阻力,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层面问题等,针对转型发展中存在问题,本文提出解决问题措施,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和提升为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健康中国;地方医学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2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健康中国进行谋划,从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和实施,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为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和医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医学院校要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转型促发展,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医学教育和实践全过程,紧密结合当地和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把服务区域转型发展成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策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莆田学院是在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的基础上组建,2002年3月成立全日制、综合性、地方性本科大学。十多年来,莆田学院积极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以及医学学科的特色,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参与区域的转型发展,对实施健康莆田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由于诸多原因,转型发展过程存在各种问题和阻力,影响学校自身发展和提升为社会服务能力。
   一、转型发展存在问题[1]
   (一)宏观层面
   1.“健康中国”理念未深入人心。“健康中国”是新时期我国面临复杂社会环境和严峻人口健康的情形下提出的。伴随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等推进,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健康需求的强烈愿望。但是,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又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疗愿景。许多医学院校教育还是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未树立“大健康”理念,没有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之中,医学教育未能及时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还停留在传统办学模式,突出强调医疗、忽略预防、康复等,突出医学专业,淡化医、工、理和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2.评价机制偏差。我国目前对地方医学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医学类大学的评价标准差异不大,在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使有些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模糊不清,无特色,办学趋同性和功利心较强。有些院校害怕转型或者不愿转型,不知道为什么要转,要什么转,转什么等。
   3.各部门之间协同性不够。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不畅,信息没有及时共享,地方医学本科院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医院)等需求侧要求,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医院)“用工荒”现象。学校不能及时把握社会和市场需求怎么样人才,无法主动及时调整办学方向,无法转型发展,就不能更好服务地方社会提供医学人才。
   (二)微观层面
   1.办学理念未能及时转变。学校转型涉及多方利益,是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博弈,转型存在一定的阻力,存在不愿意转型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往应用技术类型学校发展才是地方医学本科院校的出路。相比老牌医学院校,莆田学院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办学专业相对比较单一,办学理念未能及时转变,转型思路不太清晰。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未充分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观念,重医疗、轻预防、康复和信息化的思想普遍存在,没有及时按照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仅仅局限于重视对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传统专业人才培养,对应用技术型专业和交叉性专业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3.专业设置趋同性。专业设置大多参照研究型医科大学,明显同质化,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衔接度较低,服务地方的实效性较差。莆田学院医学相关类专业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是发展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而应用技术型和医、工、理和管等交叉性专业比较少,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相对比较局限。
   4.学科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科和课程设置与传统的“学术型”学校区分度不明显,学科整合和课程体系改革阻力较大,教师已适应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实习三段分类,理論课程相对较多,对整合性、交叉性课程和新教学方式及方法不熟悉、不习惯,不愿意去改变现状。即使课程进行整合,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思路还是侧重理论教学。医教协同发展不均衡,重理论教育轻临床实践,忽视应用性技术人才在市场中作用,存在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状况。
   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中“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偏低,由于历史办学等原因,在校教师除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外,不具备其他职业资格的还是比较多,医学教育中非医学教育背景教师越来越多,限制部分教师向“双师型”发展。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因承担大量的临床科研工作,临床教师从事临床工作而不愿意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真正起到“双师型”教师作用。
   6.学校、企业(医院)实质性合作不强。由于地方院校科研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限,服务企业(医院)能力不足,双方合作难以深入,学校与企业(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
   二、转型发展措施
   (一)紧抓国家战略,主动转型发展[2]    2015年以来,中央和福建省政府相继出台一些促进地方高校转型的文件,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院校转型发展主要是向应用型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深化产教研融合和育人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在国家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些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地方医学本科院校改革要积极围绕国家战略进行转型,莆田学院要立足莆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为莆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宏观政策引导,推动转型升级
   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和推动者,积极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情况,编制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从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教师评聘、人才招聘、师资队伍建设、评价制度、财务管理、对外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莆田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莆田市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积极出台莆田市出台引进人才实施意见,为莆田学院转型发展提供各类资源保障。
   (三)结合学校特点,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事业现状和满足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举办的。因此,服务地方是这类院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文化特色、产业支柱和卫生事业状况等,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现状及需求,通过各种方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做贡献是地方院校的责任和使命。莆田学院主动对接莆田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坚持“做大工科,做强医科,做实文理,做精师艺”和“工科搞特色,医科走基层,文理转应用,师艺留精品”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工科、医科、管理学科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体系。莆田学院坚持以需求、基层和质量导向,加快医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推进健康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健康莆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全民健康基础。
   (四)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内涵建设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办学要在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校企(院)合作、管理体制等方面,确定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莆田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办学理念和定位,积极转型,改变重理论轻技术思想,重视技术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因此,莆田学院确立办学理念与定位时,医学类相关专业强调“做强医科、医科走基层”理念,结合莆田市实施健康莆田战略,实施医药卫生人才“三大工程”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莆田市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为服务地方发展。
   (五)加强专业群建设,突出学科整合[3]
   地方性医学本科院校办学突出地方特色和技术密集型领域,集中力量建设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紧密衔接,实现学科专业竞争力提升,提高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护理、药师等被列为国家大力扶持开发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地方性医学本科院校办出特色,重点发展护理、药学和医学技术教育。科学准确的特色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旗帜,是学校的号召力和竞争力,新建医学本科院校重点办好护理、药学和醫学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就可以发扬优势,办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4]。
   莆田学院主动对接莆田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坚持“做强医科,医科走基层”的发展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工科、医科、理科、管理学科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具有莆田特色六个产业群,其中有以医学类相关专业为主体的医疗健康产业群,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上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为福建省九地市培养了大量基层卫生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获首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临床医学技能实训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具有一百多年护理教育历史,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护理和助产人才,遍及省内外及东南亚地区。同时,利用地方、学校和医院的资源,也创办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响应地方和我校转型发展战略,探索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学院将进一步依托学校理、工、文、管、医、教多学科的办学资源,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医学教育转型改革要突出学科的整合,根据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整合课程,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淡化以学科为基础,增加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联系,注重转化医学教育,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有效应用到临床实践,实现基础、预防、人文与临床课程全方位整合[5]。莆田学院通过课程整合,以机能实验学和PBL课程为试点进行整合,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人文学科进行整合,突出学生“三早”教育,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和学科设置,整合课程、学科设置确保学生具备岗位胜任能力。
   (六)促进校企(院)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企业(医院)是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重要实践基地。校企(院)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实践发展方向,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实习经验,也可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学校可将校内教师和企业(医院)中有经验技术人才组合成学科团队,共同合作,互相学习,提升双方的整体素质,达到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院校转型重要保证,通过教师进修、培训和到企(院)实践,使教师不仅有扎实教学能力,同时具备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工作能力和经历。同时,通过外聘的方式请相关企(院)专家作为院校兼职教师,或者选派院校的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实现教师知识和技能相互转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
   莆田学院不断拓宽和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院)合作,建设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4所教学医院、14所实习医院和6个社区教学基地。2013年,学校与中国医健联盟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培养大量“双师型”师资,我校医学类相关专业中“双师型”师资占70%以上。与全国8000多家莆系民营医院和企业深入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在学生中采用订单式培养,为民营医院和企业输送人才,得到企业(医院)认可。2018年莆田学院入选福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涉及多方利益,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和教职工等各方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结合地方文化、经济特点,从办学理念与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确定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内容,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并实施。
  参考文献:
  〔1〕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2013-12-31(002).
  〔2〕林蕙青.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5.
  〔3〕杜治政.逐步推进医学整合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实现医学转型办法.医学的转型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2013,34(A):14-18.
  〔4〕涂明华.新建医学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02):146-149.
  〔5〕柴文戍,张锦英.浅谈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整合[J].医学与哲学,2014,35(6A):78-80.
  〔6〕苏小燕.供给侧改革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31-32.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