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状的初中语文课前演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雪莲
对于“课前演讲”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当前阶段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初中语文的课堂之中,但是很多老師只是将课前演讲当作是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由于缺乏一种系统性的设计与安排,一开始师生对于该种方式有着较高的热情度,但是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热度不断减缓,活动由此不了了之。笔者认为,为了切实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帮助学生成长的演讲活动,必须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充分的考量,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展开课前演讲的重大意义分析
1.改变“重读写,轻听说”
对于语文来说,其可以由“听说读写”四个字来概括,语文课程的核心在于将各类语言组织成为一个体系,人们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更好地输入信息,并全面高效地感知和运用相关的信息,实现信息输出和信息的输入的双向流动循环。
听说和读写在语文教学中同样重要,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只是着重进行阅读理解、写作等模块的教学,相对来说忽略了听说的重要模块内容。当前语文考试中即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极少对听说进行教育指导,直接导致学生口语能力的下降,通过课前演讲的高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点燃学生的言说欲望
当前教学中出现教学中心转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较为严重,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永远都只有那几个,无论哪种任何方式都能难提高学生的演讲欲望,很多学生在主题演讲的过程中,更是支支吾吾,声音很小,整个课堂的效率由此降低,初中课堂最终已经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影响了其未来的具体工作,甚至在踏入社会之后出现语言障碍等问题。通过课前演讲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变当前的课堂现状,并更好地点燃学生的言说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现状的初中语文“课前演讲”分析
1.制订演讲计划
对于课前演讲,首先需要进行活动计划的制定。根据笔者的理解,演讲的内容不能脱离现实,必须建立在课程或者初中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根据以上的原则认真进行选题。
笔者计划进行班级“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对于该题目来说,笔者进行了充分的考量:首先,初中阶段的大学生正在不断学习新事物,执着于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通过该演讲计划的制订,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课外书籍,不同的学生阅历不同,本次活动中突出“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学生的心中,最喜欢的书籍自然有着自身的特色,制订该演讲计划,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经典知识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有着大幅度的提高,果然,在本次活动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在课下活动中讨论经典书籍的频率显著增加,语文的阅读水平也普遍增强。
合适有效的课前演讲计划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教学工作者必须优先重视对计划的制订。
2.设计整个活动
对于整个活动的制订同样较为重要,本文着力分析对人员的安排和课前的准备工作。笔者在演讲实践中组织了一次自选话题的演讲,学生都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但是对于演讲活动来说,不同学生的水平肯定有所差异。在具体的演讲活动设计中,只是按照座号的顺序进行演讲活动,如果开始的同学水平不高,则很难带动整个班级的气氛,直接导致活动的失败,因此笔者实践中调节了具体的比赛顺序,演讲的开始优先由学生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之后做到高低搭配,在演讲的最后也适当提高一下效果,不至于虎头蛇尾。整个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效果良好,学生的能力亦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3.解决演讲过程的问题
在演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定的演讲目标较难,则学生不免产生各类疑问,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解决,以提高学生的热情,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等。笔者设计了关于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演讲,题目的涉及面相对较广,有时甚至涉及当前的各类时事政治,在学生的演讲过程中,常会产生诸多疑问,例如对公正和法治的案例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以给予全面的指导,并提出相应的案例与看法,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教师也可以对以上价值观进行引申,在学习友善的过程中,笔者即将内容引申到当堂所学内容中,学生通过课前演讲更是对即将学到的知识充满期待,在提高自身听说水平的同时,为之后的课程学习打好了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前演讲中,可以就当前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或就学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思维的碰撞,提高演讲效率。
课前演讲活动虽然时间较短,但其作用巨大,其能够纠正当前语文课堂中轻听说的现状,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演讲激情,但是其进行并非走极端,而是应该基于现状,在保证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工作者应该制定较好的计划,全面设计整个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演讲过程中的问题,真正提高演讲的效率。
参考文献:
石峰.时事评论演讲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开展[J].文学教育(下),2017(8):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0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