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海燕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更为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就是其中之一,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引入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并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构建活跃高效的课堂。针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特征,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适时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要训练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合作实践活动,注重操作、观察、思考及交流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进行课外实际生活的延伸,从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策略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数学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需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动手能力进行有效衔接,这才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关键点。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活动形式的过渡时期,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从而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将数学知识与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设计合理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动手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因为只有在动手实践操作中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更为直接地切身体验到学习探究的乐趣,这对他们的以后学习发展都是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在动手操作中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开展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意识的培养虽然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这种自主学习观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是有着深远积极意义的[1]。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策略
1.训练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进程
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低段的老师)也许经常会发现:刚发完操作材料有的学生就将材料搞得一片狼藉;学生操作前取学具又要费好长时间,结果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操作过程中不合作、不操作、玩学具等现象不胜枚举,这将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操作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比如,按老师布置要求课前认真准备好学具;学具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听老师要求取放学具;操作前听清要求明确目的;当老师或同学讲解时要停止操作,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的研究成果;做到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还要注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2]。这些种种的良好操作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严格训练,稳步推进。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就会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更为规范有序地开展,确保整个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避免活动形式化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教學情境,加深理解和认识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实践操作活动中去,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场景中,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兴趣的带动下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比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知识内容的展示,这样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动态形象化的演示,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也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动手实践操作本身就是需要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和抽象化知识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实现了变抽象为具体,所以能够提高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3]。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数学“加减法”解决问题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应用题内容制作成为动画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动态演示图,并给辅以背景音乐,这样就可以将题目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之后再提问:“树上现在有10只鸟,又飞来了2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鸟?”教师一边叙述题目一边进行电脑操作,此时屏幕上2只小鸟伴随着欢快的音乐飞到了树上,学生很快地做出了正确的回答:“10+2=12(只)”,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运用加法计算呢?”学生想了想回答:“因为树上的小鸟变多了,所以应该用加法。”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第二道题目,屏幕上出现了4只小鸟飞走的画面,学生在亲自参与操作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感觉到了小鸟数量减少了,得出应该运用减法计算。学生在这个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了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显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之间互动学习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讲解和课后练习,这样的教学非常单一,学生长期在这种气氛沉闷、毫无生机的课堂模式下学习,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新课改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进步。教师在设计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勇于表现自己,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更为科学化的教育形式,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提前设计实际活动单,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以下几个操作活动:(1)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每个成员画出一个圆。画圆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圆这个几何形状。(2)讨论交流,认识圆的各个部分名称(圆心、半径、直径)。(3)折叠圆形纸片,用刻度尺测量圆形到圆周的距离,学会运用圆规做图。组内明确分工,有的操作,有的记录。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在动手实践操作中探究感知圆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学习活动,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师生加强了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4.操作、观察、思考及交流相结合,提高操作实效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开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操作中会产生熟悉感,能够加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但学生根本不会有效的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导致活动形式化问题严重,并没有真正体现其重要的效能。为了确保动手操作的实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边操作,边观察、思考和交流,只有做到这些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从具体实践中探究获得抽象的数学结论。例如对于“圆的面积”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可以让学生将一个圆切割为若干小块,再拼接出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之后就是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拼接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形相比都有哪些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如何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圆的面积?”这样,学生就会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和交流,最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最终的结果。在这个教学中,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操作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整理,联系运用以前的所学知识,最终探究获得最终结果,这样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而且也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5.结合实际生活,延伸教学空间
数学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数学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新课程改革倡导学以致用的理念,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操作,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所以需要延伸教学空间,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会更为开放和灵活,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商店中留心观察,研究商品的买卖,之后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物情境,可以将文具盒、书包、铅笔等文具用品当作商品,同学们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动手绘制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巩固,也深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总之,对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設具体的操作情境,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这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数学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扮演好教育引导者的角色,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更多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学习体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论述[J].学周刊,2018(11):84-85.
[2]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6):115-116.
[3]杨新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1):213.
[4]赵秀峰.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J].学周刊,2017(23):88-89.
[5]缪敏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学,2015(1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