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戴清

   摘 要: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是重要的一环,朗读能让学生走进语文的场景中,自信勇敢地阅读文字信息,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获得阅读的享受,朗诵出真情实感获得阅读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潜意识,同时在表演中让课堂氛围顿时较为轻松、自主。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表演性朗读时,应具体明确表演性朗读的作用,分析其施行的必要性,同时寻找多样化的表演方式,拓展学生的表演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运用策略;分析
   表演性朗读基于传统的朗读形式,更加灵动化地展现了语文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意识更加充足,表演中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融合到了表演所渲染的语文情境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迁移自己的思路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朗读的畅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想象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兴趣,汲取丰富的阅读知识,触动潜在智慧。
   一、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对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文字信息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篇章,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陌生的文字,虚拟的情境试想,均难以搭建脑海思路,在思维思考中,学生困惑较多,理解起来也较为单一,只能被动地去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累积语文的阅读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在朗读中穿插表演模式,能让学生积极表现自己,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拓展了语文的联想空间,表演环节学生能够化解疑惑,通过角色体验的形式,分别从客观、主观的视角中展开语文的思考,学生的理解也由浅入深,表演中学生的体验深刻,他们能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累积大量的精妙语言,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2.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语文阅读虽然对于学生来说较为轻松,只要按照书本上的材料逐字逐句读出来,就完成了朗读的任务,但部分学生在朗读中较为敷衍,在合作朗读环节滥竽充数,表现的积极性不高,独立阅读环节学生又不敢于尝试,缺乏阅读自信,更何谈课外阅读中学生独立展开活动,累积语文的知识。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基于阅读形成对语文听说读写的各方面兴趣,通过朗读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力,强化学生的表现力,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激趣形式,表演是学生的喜好,小学生都活泼好动,他们在表演中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整个课堂的氛围也十分自由,能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环境中脱离出来,纷纷主动展开朗读,说出自己的朗读观点,表演中教师可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机会,没必要一板一眼,真正让学生爱上朗读,感受语文的魅力。
   3.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朗读能力
   表演朗读环节学生不能在其中滥竽充数,而是各自有自己的任务,他们要积极表现自己,体现出小学生的童真与活力,朗读中学生观赏其他人的表演,自己也会在表演中尽善尽美,他们学习起来较为热情,逐渐脱离了被动的状态,此时学生朗读较为主动,且能够体会利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去朗读,体会不同的语文语境,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文的记忆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均能得到提高,表演性朗读形式长期坚持,让学生能够自主锻炼自己的口语,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的互动,学生的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
   4.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朗读只有学生全员参与,他们的能力才能够集体提高,传统朗读教学中,往往只让班级中几名比较有朗读天赋的学生来表演,而其他学生或者听取意见,或者被点名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但大部分学生都只能鉴赏别人的朗读,不能表现自己,这也就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力逐渐提高,朗读中不够自信的学生能力停滞不前的原因,表演朗读中学生各有任务,他们有自己的朗读目标,也知道自己将会展开朗读表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逐渐学生对朗读也不再羞怯了,帮助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朗读习惯。
   二、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题中的应用
   1.情境模拟进行表演性朗读
   语文创设情境展开朗读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常见景象,情境可让学生走进语文视域下,代入自己的情感,展开有关情境的生活联想、问题构思,情境可让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变具象,从模糊变直观。如教学统编版教材“观潮”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朗读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场景,教师先给予小组简单的提示:“在出现动词的时候,如朗读到大家昂首东望,可以这样表演(说着教师抬头眺望着东方)。阅读到形容词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表演,如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可左右轻轻摇摆展现薄雾的运动。”教师指引学生的动作都应简单轻松,让学生便于模仿,之后就让学生合作展开表演讨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每句话应该配合怎样的表演形式,讨论之中学生自然获得了朗读理解,如潮来之前,学生合作讨论利用口技的形式来表演,他们有自己的分工,此时一名学生朗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时候一名较胖的学生随着闷雷两个字的脱口而出,发出“轰隆隆”的拟声词,而朗读到“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他们幻想当时的场景一定是互相奔走相告,此时一名学生朗读,有两三名学生不断地重叠重复“潮来了!”营造出现场又紧张又期待的场景。以此类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表演空间,不仅让朗读表演充满了童真趣味,还构建了朗读的情境,还原了原文韵味。
   2.演讲比赛进行表演性朗读
   为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潜能,让学生形成彼此竞争的朗读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对朗读表现的渴望,可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展开表演性朗读,要求学生自选朗读文章,在课堂上结合自己设计的简单动作,调整不同的语气语调等丰富情感,来进行朗读角逐,教师可在每周选择出一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锻炼学生的挺熟读写能力,结合学生能力薄弱的一项,选择性地空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朗诵,其中每名学生的朗诵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这样几堂课下来学生都有独立的表现机会,也可以允许学生朗诵古诗,这样一堂课基本上就能够比出高低,让学生在表演中融合情感,互相学习彼此的朗读优势,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情景剧模拟进行表演性朗读
   情景剧中教师可让学生展开对整个故事的剧情重现,十分适用于故事类文章,如教学统编版教材《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时,教师可让学生几人一组,每个小组表演一个小故事,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过多的压力,能够鉴赏别人的表演形式,发现别人在表演中的一些思维亮点,获得朗读的启发,还能够在自己的创编中,体会到主体朗读互动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去进行情景剧的创编,先给予学生一些思路,让学生有明确的表演目标和计划,如课堂的表演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学生接受任务后还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结合自己的理解添加一些朗读内容,让学生展开对语文文章的創造思考,情景剧的表演也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议论他们表演的情景,也就是议论语文的文章,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熏陶。
   4.角色对话进行表演性朗读
   部分的文章中有两个左右的角色,整篇文章中穿插了对话内容,这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转换语气,分别假设自己是孩子、父亲等,展开不同的表演,通过角色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转换视角,从一个客观、旁观的角度转化为文中角色,就让学生去试想:“如果你是这个父亲是怎样的?如果你是……”让学生尝试假设,并展开思维的延伸、拓展。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小英雄雨来》时,教师指引学生帮助这个故事“配音”,让学生尝试利用雨来爸爸、女老师、雨来妈妈、敌人等的语气去对话,感受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朗读中的声线更加丰富有趣,轻松地完成朗读中的故事线路梳理。
   5.多媒体辅助表演性朗读
   多媒体的图文形式、视频形式,均能够构建表演的平台,让学生在朗读中乘着多媒体的风,徜徉在语文的情境中,朗读中思绪翻飞,感受到更加美妙的语文内涵。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教师搜集巨人的花园相应动画,鼓励学生齐声朗读,按照视频中的故事场景转换去朗读,每出现一帧情境学生就对应文中的文字朗读,利用多媒体无声视频来表演,学生随着表演寻找文中的对应文字,一方面观摩视频表演展开联想,一方面在朗读中模仿视频情境进行表演,齐声朗读导入语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环节变得妙趣横生,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朗读猜谜活动,如教师先不让学生翻阅书本,或者只阅读一遍形成初步的印象,而后就关闭教材,看着视频尝试复述故事的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随意表演,随机朗读,他们虽然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去朗读的,但整堂课学生都能够展开思维的不断发散,他们在试想中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会主动翻阅教材去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自然而然加深了学生的朗读印象。教师应尽可能去挖掘多媒体的朗读应用,通过剪辑、编创、图片排版等形式,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利用图文内容为学生的表演朗读提供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潜能。
   综上所述,表演性朗读能够让课堂的氛围顿时轻松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体现出不同学生的朗读个性化,方便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表演性朗读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地展开文章的联想,表演中融合了丰富的情感,对文章的领会更加深刻,表演性朗读中可教学相长,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轻松愉悦地实现语文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建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分析[J].才智,2017(29):126.
   [2]吕惠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朗读能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10).
   [3]李强.促进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文存阅刊,2017.
   [4]顾文娟.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7(5):86.
   [5]魏范民,李祥凤.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7: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