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低年级教学当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这能够为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文识字和之前的传统识字学习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随文识字往往是建立在一种语境当中的,要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记忆,这样一来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随文识字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方法探究
小学阶段的识字练习的意义是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低年级阶段,识字是主要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光要完成简单的“字”的学习,还要能够养成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暂,因此单纯的识字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兴趣,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
一、使用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
(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在设置的过程当中已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了合理的选择[1],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本当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以短句出现的,篇幅也不会过长,再加上大量图片的配备,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当中会很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在随文识字的教学过程当中利用文章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情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一来有趣的教学会带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识字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
(二)帮助学生增强字形的记忆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当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识字学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对所有的汉字进行深刻的记忆[2]。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要想长时间进行识字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再加上汉字当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巩固练习,随文识字就能很好地达成这样的效果,教师将这些不同类型的字的用法带入文章的学习当中去,让学生在体验意思的情况下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拓展,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观念,并适当地对个别地生字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和生字见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
(一)利用拼音教学展开生字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常常是从学习拼音开始再渐渐形成对字的认识[3]。小学语文课文在设置的过程当中也注重了应用拼音的重要性,大多数课文都是有拼音注释的。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当中即使是看见了不认识的生字也能够读出来,并以此来养成学生读生词的习惯,帮助他们增强积累并形成记忆。首先,教师在朗读课文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跟读[4],比如说学生在学习古诗《鹿柴》的过程中,“柴”字原本的读音就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从“chɑi”变成了“柴”,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就会对这个字产生错误的记忆。因此,教师要在讲解这篇课文中反复强调这个字的重要性,利用拼音加深学生记忆。
(二)創设语境,结合课文,理解记忆
学生将生词障碍清楚以后,教师就应当带领学生开始对生词进行更加深刻的学习,因此精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精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和非重点进行区分,要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学习,非重点只要求识别记忆即可,对于必须掌握的汉字在识别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汉字本身进行拓展练习,组词、造句、拓展练习等都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学生在学习《风筝》一课时,这里面出现了一组生词“憧憬”,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组词进行练习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当中憧憬的意思,即“学生对风筝的期待”,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中包含的感情,再为学生创设其他情景进行拓展练习。
(三)从分析字形入手教会学生如何识字
汉字在构造的过程当中常常是讲究一定的法度的,他们注重形和意的构造,因此在识字练习的过程当中采用字形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在《比长短》一文当中涉及的“高”字,学生在记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城门楼进行联想,这样有利于记忆。中国字的结构主要分为上中下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因此还可以通过分类练习进行识字记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汉字的笔顺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写作进行记忆,以达到识字练习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随文识字作为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当中形成对生字的学习和记忆,并且能够根据分类形成一定的归纳,提升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正确地对形近字、同音字等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区别。孩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不断增加自己的生字量,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志.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J].祖国,2017(23):192.
[2]黄晓芸.关于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7(91).
[3]周发群.小学语文低段随文识字教学研究策略[J].中华少年,2016(26).
[4]肖艳.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7(21).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0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