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小学生同伴关系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改善,对同伴之间的良好交往进行引导,对同伴交往能力进行培养,构建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既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小学生社会化发展。
一、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方面
(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同伴交往课程内容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学会倾听与表达、移情、分享、合作等。通过班队活动课、心理健康课的系列学习,让学生在放松紧张警惕的情绪下,切入课堂主题,情境游戏既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感受,也让很多在平时处于隐性的良好关系明朗化,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固定句式的填词游戏可以让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明确归纳出自己的思想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角色扮演与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如“我讯息”与“你讯息”、倾听与不倾听等,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二)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注重学生交往体验过程
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获得知识并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老师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造一个环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建造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学校除专门设置相关课程之外,可以通过设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和体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给学生提供交往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中得到对同伴关系问题的真实反馈,让他们有机会使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内化各种交往规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同伴关系理念,提高独立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实现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与其一遍一遍去向学生强调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表现,不如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学生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同伴关系问题,教师要能够对其做出相对较好的指引,这样孩子们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三)以班级管理为载体,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
作为一个社会体系,班级每时每刻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理想的班集体能够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并约定遵守,学生之间有共同的情感联系和理想追求。在班集体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班级氛围的影响。因此,对于班级建设和管理,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管理的平台,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协调成员的人际关际,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让学生在班级常规管理中与同伴的交往更加密切,与同伴的关系更加坚固,并且不断增加同伴交往的正确意识,提高同伴交往的技能,获得集体的归属感、荣誉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和共同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这得益于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角色的约定,而角色的定位也要求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特性,即促使学生要与自己组的组员进行合作,而不再是单打独斗,独自完成相关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在不同意见下如何综合相关的建议和解决办法,无形之中会培养出学生的合作指导意识,并发展相关合作技能。简言之,实施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仅是让小学生培养和学习专业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使其懂得合作共赢、实践合作能力、促进合作精神培养,也是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方面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关注支持同伴交往
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伴之间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主张,彼此平等,因此他們非常渴望同伴交往,希望融入同伴群体之中,获得同伴接纳和认可,建立稳定良好的同伴关系。从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同伴关系有较大影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效果相关:与温暖的、支持型的父母相比较起来,冷漠的、拒绝型的父母更有可能培养出攻击行为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如果是高度控制型的,那么孩子的社会技巧一般是比较弱的;父母如果是无条件溺爱型的,那么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也表现出较低的控制力;而包容性强、负责任的父母,则可以让孩子对同伴关系乃至人际关系更有自信心。因此,父母应该指导、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自己喜欢的朋友圈,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同伴关系,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
(二)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善于模仿,富于想象,好奇心强,他们的行为、想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很容易被具体、生动、鲜活的榜样作用所影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孩子会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在观察中学习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人怎样表现就会影响孩子自己的表现模式。父母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举止动作、思想观念、处事态度等,会被孩子不知不觉地复制、运用在自己的同伴交往中,影响着自己对同伴关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取向。
父母对于自己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应该时刻注意;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要主动承担,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尽量向孩子传递正面的信息,让孩子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去应对;引导孩子在面临危机时,应该积极地应对。此外,父母对于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要积极和主动地维护好友好和谐的关系,注意文明礼仪,多说礼貌用语,这些都对孩子自身的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鼓励孩子学会倾听,在与同伴发生矛盾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大度,尽量用轻松、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样一定能建立起更好的同伴关系。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