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灿烂的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中国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个浸润中国文化、习染中国文化的过程。在统编版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填鸭式”教学依然是不少教师采用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统编版教材古诗文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吟诵涵咏中学习古诗文,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吟诵诗文,亲近传统文化语言
  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与途径。王荣生教授认为,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古诗文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吟诵涵咏中亲近传统文化语言,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美好情感。
  1. 因声求气,读出韵味。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古诗文韵律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教给学生“停连、重音、节奏”等朗读表达技巧,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与节奏美。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学生朗读时因为不理解意思导致断句错误,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从而发现文言文内在的逻辑规律。如在“群儿”“一儿”“光”等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后面停顿,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
  2. 熟读成诵,读出趣味。温儒敏教授在统编版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特别指出,教好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诵读兴趣,采用配乐读、表演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多种诵读形式,使学生充分熟悉古诗文,熟读成诵。
  二、品味诗文,感悟传统文化内涵
  小学古诗文教学不在于逐字逐句的解释,也不在于古代汉语知识的讲授,而在于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把古诗文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熏陶融合起来,打破时间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品味诗文,感悟传统文化内涵。
  1. 自主学习,理解诗文。读懂古诗文是感悟古诗文的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字典、结合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诗文意思,学会自主学习。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咏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纤细的柳条随风摆动,犹如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的画面,由画入诗,走进生机盎然的春天。
  2. 举象入境,感悟诗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并鼓励学生参与情境的建构、探索和对话。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地举象造境,将文字还原为特定的心境、情境与意境:或启发想象,探寻古诗文留白,感悟语言背后的涵义;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身处地体验古诗文的情感;或联系生活,架设古诗文与生活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进而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一望无际”一词来想象西湖荷塘一碧千里的画面,再调动生活积累,说说六月西湖独特的风光。在体验表达中,学生不仅内化了语言文字,更得到文言文熏陶,享受文言文经典带给他们的乐趣。当一篇篇古诗文因为移情体验而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立体画面时,学生才能有象可感,有境可入,有情可发,实现从文字语言到文学意义再到文化意蕴的认知飞越。
  3. 迁移表达,运用诗文。古诗文中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既是鉴赏品评的对象,也是模仿创作的样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古诗文语言表达,在迁移运用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司马光》一课中“群儿戏于庭”,用现代语法结构表达为“群儿于庭戏”。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比较复杂,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迁移表达中理解“于”的用法。如:“群儿”除了“戏于庭”,还可能“戏于哪里”?学生会仿写“群儿戏于园”“群儿戏于野”等。教师进一步开拓思维:还可以说“谁戏于哪里”?学生会仿写“群蝶戏于丛”“群鸟戏于林”等。这样的仿写迁移了文本表达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古诗文,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如:看见圆月,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表达;看见枫叶,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等等。这种联系生活的迁移运用,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更加深刻,还使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三、整合资源,积淀传统文化底蕴
  在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挖掘传统地域文化,根据古诗文的文本特点整合资源,让古诗文和其他文本对接,和其他文化形式融合,从而使古诗文与学生的生命产生共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古诗文,积淀传统文化底蕴。
  1. 互文学习,知人论世。在选择文本资源时,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对同类教材进行重组整合,由篇达类,或言语比较,或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在互文学习中拓宽阅读视野,发现更广阔的文本意趣。如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文言文与白话文,发现古文言简义丰的特點;补充阅读《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的故事,深化司马光遇事不慌、机智果敢的人物形象;推荐《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文言文进行主题式类篇阅读,认识更多古代聪慧的小朋友。在广泛的阅读中,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对话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
  2. 丰富形式,感受内涵。生活中存在着广泛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融合节日习俗、民族艺术、民俗文化、武术体育等,丰富古诗文教学形式。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教师可以节日习俗为切入点,从节日的来历、别称、传说及相关诗文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节日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及深远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教学古诗《元日》时,教师可先结合传统节日春节,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年”的故事与节日由来,想象画面理解诗句。再补充福州地区春节吃太平面、给压岁钱的习俗,丰富学生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究节日文化的兴趣,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多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些条分缕析的讲解;多些联系生活的感悟,少些刻板沉闷的说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文,感悟传统文化内涵,领会传统文化魅力,积淀传统文化底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