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多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将文化课作为主要内容,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核心素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却被忽略。基于核心素养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不仅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符,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此种背景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具特色,综合考虑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并在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章主要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分析并探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希望为校本课程构建,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特色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课程,虽然说学校可以根据资源现状和学生需求自行调整教育方法,但绝不可违背国家或区域内的规章制度。构建校本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还要综合判断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大趋势,设计出更加契合学生需求和认知的课程。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都处于初步阶段,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更是缺乏对核心素养的考虑。因此,校本课程构建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结合核心素养,打造出更具特色,更具针对性的课程。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中的问题
  如何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为学生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是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最关键的问题。既然要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就代表学校在共建校本课程时,不可一味的复制国家统一课程,而是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明确学生的需求和特征,并在构建校本课程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师资力量、学校管理理念、學校文化环境[1]。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都是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在开展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时,仍旧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升学率或者学生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因此,部分学校会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时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在编写教材大展拳脚,此种背景下所构建的校本课程完全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或者翻干。另外,还有很多学校构建校本课程时存在千篇一律、照搬照抄的现象,完全忽略了个性化和特殊化,违背了构建特色校本课程的初衷。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特色校本课程的策略
  (一)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建设特色校本课程时,可将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围绕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创建更具情境的实践活动,还要考虑到社会生活,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到所学知识。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学生的直观体验为主,利用创新型的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此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有效的记忆所学知识,还能加深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学校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创新型的校本课程,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
  (二)设置小语种课程或专业
  事实上,全球化趋势对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学校可以借助这一趋势建设专门的小语种课程或专业,刚好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特征为其设定独具特色的外语课程。设置外语课程时,同样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用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考核时也不可完全拘泥于卷面成绩,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判断学生是否通过特色校本课程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如果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将本民族的特色语言设置为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
  教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也是引导者,无论是在校本课程构建,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某种角度而言课程,课程改革与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来决定[2]。身为小学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自己在校本课程改革与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学校也应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校本课程构建中给予教师一定的建议权和主导权。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可以自身专业的视角为校本课程的构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构建校本课程中,教师所提出的意见更能体现出校本课程的特色和个性,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这对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养成都有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大部分学校存在忽略核心素养的问题。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不仅考虑到了上述问题,还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构建仍旧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多方配合,为学生创设更具特色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龚玉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以钦州市为例[J].广西教育,2019(18).
  [2]刘军祥.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幸福课程建设——以无极县实验学校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19(2):1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8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