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首先以2011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第29题作为探索的引子,首先对汉阳铁厂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得出汉阳铁厂的区位因素;其次,在教学中把汉阳铁厂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学生们既熟练地掌握了“工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内容,又能灵活运用这部分的知识进行解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形成了地理技能;最后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能力培养,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张之洞;汉阳铁厂的兴衰;工业区位因素;能力培养
  
  《地理课程标准》颁布两年有余,一轮新教材又将在2020年实施。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如何做好高中地理教学,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严肃而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研读与分析近几年的各省与全国高考试题,可以把握今后地理教学动向。本文以2011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第29题作为案例,对如何指导高中地理教学这一大问题进行某一方面的阐述。
  一、 高考试题的展示——问题的提出
  (2011·山东文综T29·11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限于篇幅,图示取消)
  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这是一道读图和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显然汉阳铁厂的兴办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汉阳发生了什么?张之洞又做了哪些事?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二、 汉阳铁厂的历史渊源
  (一)张之洞选址的盲从浮华
  1. “湖北新政”
  作为早期工业化开拓者之一的张之洞,在各方面都没有具备条件的前提下,以“自强、求富”为名,于1889年初,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清史稿·张之洞传》说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史学界将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的所作所为称之为“湖北新政”。可见企业决策者的理念与意志在工业布局之中起着以一持万、统筹全局的作用。
  2. 风水因素
  张之洞这位饱读四书五经,对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经济知之甚少的人,却笃信风水,广雅书院的設立就是他在广州为官时的例证。同样道理,在大别山麓建汉阳铁厂,虽然预知到这里的地势低平的问题,却仍旧一意孤行。建厂时共填了一丈多高的土,费用达30余万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汉阳铁厂300万两投资额中的1/10。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该地风水好。可见企业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在工业布局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原料燃料问题
  当时的办厂没有通常的投资预估、财务评价、技术方案和市场需求分析等可行性研究,更没有现在的环境评价。汉阳铁厂的原料来源是大冶,汉阳与大冶的运输距离为120公里,水路运输到汉阳,每吨铁砂的原料与运输费用就达60两白银。汉阳铁厂的燃料来源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汉阳原地没有焦煤,较近的马鞍山煤炭虽然产量大,但是所含硫分和磷分太多,无法使用。汉阳铁厂只好用河北开滦或从德国采购进口的焦煤,加上运输费用,每吨焦煤要白银16~17两,而同期上海市场进口铁的售价每吨才30余两白银。
  张之洞建汉阳建厂时间跨度是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耗资560万两,结果是一事无成,可谓是盲从浮华之人。
  (二)盛宣怀的勤勉务实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率先改革体制,由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先后经过了国外借款、民间筹资、技术改造、煤矿替代(江西萍乡)、垄断经营等改革措施,筚路蓝褛、励精图治,把汉阳铁厂建成为东亚“第一雄厂”。外人惊呼“中国醒矣”。至此,盛宣怀在生产的资金、原料、燃料、技术、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国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他被称为“国营企业之父”。
  从以上对汉阳铁厂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得出汉阳铁厂的区位条件是极其复杂的。其中张之洞的主观意志与风水宝地这两个因素占据着相当大的成分。盛宣怀对汉阳铁厂的改造当中,企业的性质与资金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显然不在高考题的标准答案中。
  汉阳铁厂的兴衰,张之洞与盛宣怀的正反两方面实践说明,工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也充满着鲜活的地理与历史的元素。把它引入地理课堂之中又会有什么效果呢?
  三、 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探索
  工业区位因素这一教学内容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课标要求重点是“结合实例”,不强调死记硬背,重在理解与运用,可见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我们将本条课标细化为:1. 能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 能说明一般工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3. 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类型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这三条要求是层层深入、逐渐递进、不断提高的。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实践性极强,联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加上大多数的高一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又要有分析的逻辑思维过程,学生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学习恐慌心理。   基于工业区位因素的复杂性,笔者把汉阳铁厂兴衰这一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一)课前让学生们在家里搜索出视频“上海滩的七张面孔——盛宣怀:误国首恶”并收看,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的合理答案。第一个问题是张之洞在汉阳建铁厂的区位因素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并做出读书笔记,随时接受教师的提问。
  (二)上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张之洞建汉阳铁厂的区位因素:土地(风水)、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分析张之洞不成功因素是生产成本高,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反观盛宣怀对汉阳铁厂改造,他的成功因素有:企业性质、资金、技术、燃料、市场等关键因素。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工业布局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并探索这些因素怎样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最后得出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花费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利润。
  (三)分析完汉阳铁厂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选址难以找到诸如原料与燃料充足、劳动力优质且廉价、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良好区位,理想与现实总有着极其巨大的落差。因此,企业决策者通常把工厂建在有明显的优势区位条件的地方,也就是考虑了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教师依次把原料、市场、劳动力、动力、技术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区位选择原则、具体部门举例加以总结分析。特别说明钢铁企业既是原料导向型,又可以是燃料导向型,还可以是市场导向型的复杂型企业。
  (四)最后在课的末尾,用2011年山东高考文科綜合试题的第29题作为课堂练习,巩固“工业区位选择”这一知识点。
  通过这一道高考题的训练,学生自然会把高考题的答案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分析的答案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出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四、 能力立意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汉阳铁厂的区位选择问题,如果单从历史事实而言,张之洞的主观意志与风水宝地这两个因素是答案要点。但从高考题目来看,是无从发现的。是高考题的答案错了吗?不是的。这道高考题是材料分析题与读图分析题,是以学生的读图能力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即从长江航线与马鞍山煤矿的图例中得到“汉阳靠近长江主航线,与煤矿距离较近,方便燃料运入。”这是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再从汉阳这座城镇和枪炮厂这两个图例,推导出“与大冶相比,汉阳接近省城武昌,消费市场广阔,且具有人才技术优势。”这是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如果从历史角度上来分析汉阳铁厂的区位因素,高考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考题的答案也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能力培养,应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适应这一时代要求。
  (二)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一是因为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例如,我们教师在大学里学的课程,有些已经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二是知识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人们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人们把握客观真理的限度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高考题的答案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而真理总是在教师与学生无穷无尽的探索之中。
  (三)那怎样引发学生的探索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有吸引学生的手段与能力,创造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再由兴奋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积极的讨论。好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可谓是一举两得。今后教师要多挖掘有关教材中的课外知识,做一些教学知识的课外拓展,利用现在信息发达的优势,让学生关注感兴趣的、又充满时代感的知识。如必修Ⅰ有关天体知识介绍中,适时补充火星的探索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赋予时代的气息,把知识教活,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仆。
  五、 总结
  总之,笔者真切希望一线的教师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地理课的课外资源,把地理课上得生动有趣,既突出教师的个人风采,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
  [2]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考教育出版社,2006:46.
  [3]吴晓波.《上海滩的七张面孔 盛宣怀-误国首恶》[Z].2010.
  [4]梁小民.张之洞与汉阳铁厂[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
  [5]唐浩明.权相:张之洞[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6]夏东元.盛宣怀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黄敏,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3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