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锁定课核,多方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比较辨析,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以“木兰是女郎”为课核,赏析关键诗句,理解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诗歌,感受民歌情味,深入理解木兰的“女儿”形象。
  【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1.比较辨别;2.点拨交流。
  (二)学法:1.朗读品味;2.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解答疑难词句
  1.“唧唧复唧唧”是什么声音?
  明确:有三种说法:叹息声、织机声、虫鸣声。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明确:一说是父母在问——父母听到女儿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拟问。
  3.“雄兔脚扑朔”四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以此比喻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4.重点结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诗句,引导学生认识互文的修辞方法。
  二、再读课文,试拟小标题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故事。要求梳理课文的情节,并为各部分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示例:1.当户织布,停机叹息;2.作出决定,代父从军;3.准备出发,踏上征程;4.征战沙场,凯旋而归;5.建功受封,还朝辞官;6.卸甲还乡,亲人团聚;7.双兔奔跑,难辨雌雄。
  三、删改原作,玩味意蕴
  比如将“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八句删改作“木兰当户织,停机长叹息”;将“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删改为“亲人闻女归,迎接准备忙”,要求比较异同。
  明确:整体上看,删改之后虽然主要情节基本交代清楚,但是失去了原有的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对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会有影响。
  四、熟读成诵,自我探究
  相关的学习任务是:
  1.针对诗歌的内容或写法,提出你的疑问(至少一个问题)。
  2.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试着为木兰写两三句颁奖词。教师提供一则“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以供参考:“……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第二课时
  一、学生疑问展示
  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木兰为什么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
  2.木兰为什么“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
  ……
  教师补充:木兰是一个“爱国”英雄的形象吗?
  二、逐题合作探究、当堂交流
  (一)关于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
  明确:1.首先,这是一种艺术虚构(高于生活)。
  2.其次,须关注木兰是否“缠足”。若是,“代父戍”恐怕难以使人相信。教师补充:一般认为,缠足之风系南唐后主李煜所兴,“以帛绕脚,令纤小……由是人皆效之”。缠足之风至北宋中期,在贵族妇女中比较普遍。而处于南唐300多年前的木兰,当然是天足而非缠足。
  (二)木兰为什么“不用尚书郎”
  明确:1.诗歌第五段写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体现了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有“欺君”之嫌。事实上,整个作品就是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故事的。
  2.木兰的生活原型:是“花木兰”还是“魏木兰”?
  徐渭《四声猿传奇》说:木兰姓花,父亲花弧是后备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从徐文看,木兰不仅确有其人,还有个完美的家庭。
  《凤阳府志》载:“(隋木兰魏氏……)朝廷募兵,策书十二卷……历十二年。……除尚书,不受……欲纳之宫中。……以死拒之。帝惊悯,赠将军,谥‘孝烈’。”除了“欲纳之宫中”“以死拒之”“赠将军,谥‘孝烈’”外,这里的记载与《木兰诗》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三、尝试拟写颁奖词
  1.学生诵读自拟的颁奖词,教师作精要点评后,提醒同学注意“人物的传奇色彩”及其“品行的丰富性”。
  2.进一步研读“木兰形象”。
  (1)“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是对称的,本来四句就够了,冒着重复的风险,写得那么铺张,表现出木兰行军途中一直在侧耳倾听,企盼再次听到爹娘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企盼还能见到可亲的爹娘,可见其是“重情”的“女郎”。
  (2)第六段以木兰一连串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表现出木兰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突出其“闺中情怀,女儿本色”——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身份。
  3.教师展示自拟的颁奖词。
  (1)你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是矫健的志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替父出征义无反顾/十年浴血幸运归来/于是/孝义永垂民族史/千秋中外仰巾帼
  (2)会家中织布/能沙场杀敌/为了一个目标/你刀山火海万死不辞/赫赫军功轻如鸿毛/浓浓亲情却始终萦怀/你用女儿身/演绎英雄胆:/让凛凛风范/雄壮了整个九州
  四、深度研讨:木兰是“爱国”英雄吗?
  1.明确:这个问题历来见仁见智。比如:
  (1)唐韦元甫《木兰歌》赞木兰:“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2)也有研究者以为:木兰九死一生、荣归故里,应是残酷战争中的一个偶然。说其女扮男装体现的是“爱国精神”,属于无稽之谈。另有论者指出:“雄兔脚扑朔”四句,流露出些许中国式的幽默,也带有一丝“识尽愁滋味”后,“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苍凉。十二年所经受的艰难困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木兰将这一切劳累辛酸都浓缩于笑谈中,可这种心绪又如何说得清道得明呢?豁达大气的人物形象背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苍凉与沉重。
  2.比较多种对诗作主题思想的概括。
  (1)“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就是代言人。诗作以比喻作结,表达了英勇善战的无比自豪。
  (2)对传统思想的讽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第一次显示了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是对封建社会“男性中心”的一个抗议;拒官辞赏,实际是对热衷功名的传统思想的有力讽刺。
  (3)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初踏上征途时,木兰思念亲人,父母姊弟又何尝不牵挂着她呢?有幸生还,想到的便是立刻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去。
  五、延伸扩展:师生评议美国课本《民谣花木兰》活动设计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如果木兰以女性的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2.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至少一个理由。
  3.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4.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5.木兰与《攀援者》各自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美国课本《民谣花木兰》所在单元的主题为“冒险”,《攀援者》是单元内另一篇课文)
  第二环节,表达。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出征在外。请你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亲,告诉他离家后这段时间木兰都做了什么,现在状况怎样。
  第三环节,社会学习。
  1.木兰是个优秀的领导者,请你制作一個奖状,送给班级中最优秀的人。
  2.将文本与电影《花木兰》进行比较,列出不同之处,然后就文本和电影都精彩的一处进行讨论。
  3.把你的学习体会与感悟发到互联网上,与同学、朋友进行分享。(师生意见:美版的活动设计,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六、布置作业
  现在要新拍电影《花木兰》,需要创作主题歌《木兰赞》,请你写一段歌词。
  示例:流水鸣溅溅,征程路漫漫,沙场征战几人还?红颜也把金甲穿,壮志不输男儿胆,替父从军守边塞。不为功名绊,故园待我还,女儿装扮才自在。伙伴莫慌乱,木兰在眼前,木兰在身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5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