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为儿童语文学习打开一片新天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汪明华
【摘 要】“让学引思”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会学为根本、以发展为目标,其本质特征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设计着眼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研讨话题,鼓励学生借助异质他者交互学习丰富习得,并以多样方式从旁支援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型。
【关键词】让学引思;语文课堂;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7-0007-03
【作者简介】汪明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盐城,224056)语文研训员,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牵引痕迹重,学生做不了主;知识点琐碎,学生抓不住本;作业机械化,学生提不起神;活动形式虚,学生找不着北。学生的学习过程停留在疑似学习、浅层学习,甚至伪学习的层面,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着眼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由盐城市申报的“‘让学引思’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成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立项课题。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开发出能够尊重儿童天性,激发儿童精神动力,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引领儿童进一步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课堂改革教学范式,打造以人为本、目标多元、氛围民主、手段多样、内容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文化,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学习权的回归。
一、“让学引思”的内涵解读
1.“让学引思”的基本概念。
“让学”是指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适时地退后,让时空、让机会、让实践、让质疑,创设适切的学习场域,让学生通过阅读、批注、讨论、思辨、倾听、交流等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引思”是指教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以学生既有知识为媒介,设计贴近学生认知的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具体问题,引发学习动机,引领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学引思”的语文课堂,是以学习目标为引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为目的,让学生在持续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极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主动运用,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课堂。
2.“让学引思”的基本内涵。
“让学引思”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会学为根本、以发展为目标,强调自主与合作、探究与接受、课内与课外和谐共生的教学理念。
“让学引思”是一种以协同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启发式为基本教学法、问题解决式为基本课型,强调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适切指导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让学引思”是一种科学把握“让”的时机和“引”的技巧,强调教师精要的点拨、理答、讲解等教学行为与形成民主、安全、尊重的班级质态相互融通的教学技艺。
3.“让学引思”的基本特征。
以让促学,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学”的本质是“教學生学”,学生只有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习得学习方法和能力,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才能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让”不仅是位置的变化、机会的增加,更是动机的激发和情感的激励,教师肯让、会让、善让,学生才有机会自主地“学”、真实地“学”、深度地“学”,从而保证学习真正发生。
以引激思,让思维生长可视化。教师“引”的智慧决定学生“思”的深度。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薄弱点,引导得法,引领有度,在思维的拐点处导向,在思维的停滞处疏解,在思维的盲点处点化,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得当的引导下看得见思考的方法和路径,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序化和完整性。
以和求进,让师生生命共同成长。认同学生是有足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自主的人,承认并悦纳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营造自由、平等、安全、尊重的学习氛围,揣度学生的需求,助力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活动。“让学引思”就是要追求简单和谐的境界,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出二元对立,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二、“让学引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生态,建构开放、动态的课堂文化。
与传统的“教为中心,师为核心”的课堂样态不同,“让学引思”的课堂构建安全、包容、开放的学本课堂、生本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意识。巧用“错误资源”,欣赏“旁生枝节”,包容“走调跑题”,通过艺术地让,积极地引,达到“乐学善思、会学敏思”的目的。
2.遵循学生自身学习规律,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引思”的课堂中,允许并鼓励学生自我设定并瞄准学习目标,依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控,并在学习客观的知识经验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思考的整理、加工,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经验的能动再建,体验参与学习本身的愉悦。
3.尊重知识内在加工过程,形成科学、稳定的学科思维。
学习是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让学引思”的课堂教会学生科学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丰富的语言、情感和生活积累,并能在语言实践中持续保持,运用中随时提取;使他们的思维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读写听说应当具备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具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2] 三、“让学引思”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的建构原则
1.少一点“问话”,多一点“对话”。
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发挥的作用不是‘教’,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是得出结论之前给予充分思考的实践,是同学生平等地参与研究。”[3]“让学引思”的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互为主体的课堂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同自己、同他者、同客观世界进行对话,表达精彩处给予赞赏和鼓励,思维拐点处给予支持和引领,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悦纳他人观点,产生积极而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2.少一点“牵手”,多一点“放手”。
“让学引思”的课堂中,教师发挥新的角色的作用,不是知识的直供商,而是作为促进者以各种方式从旁协作、支援学习,引领学习,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投入,让学生以独立的学习个体卷入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活动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开展,甚至作业让学生设计,试题让学生命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直面知识本身。
3.少一点“问题”,多一点“主题”。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载体,但过多的问题,会让学生陷于“疲于应付”“浅层应对”的怪圈中。“让学引思”的课堂提倡提炼有价值的主题,整合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设计着眼语言要素和人文主题的任务、项目,引导学生在指向目标达成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经历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完整学习。
4.少一点“个体”,多一点“集体”。
学习的行为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和概念的消极行为,而是知识与概念的再建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异质他者的交互作用而丰富知识习得。教师通过创境、導向、示法、提问、检视、强化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各自表明见解,互相评价,修正、补充和累积集体学习成果,形成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思维,谋求学习力的养成。
四、“让学引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三年来,课题组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主题论坛研讨,组织专题教学观摩,加强“让学引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推动“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探索出百花齐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现列举其中四种范式:
“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三段”为启疑、引思、融通;“五学”指预学、自学、互学、展学、拓学。此范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之“学”为核心,以教师之“引”为支架,最终让学习由困惑走向理解与运用。
单元整体教学范式: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单元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创生,根据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双线要求,将单元内容模块化、项目化。课堂中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注重对教学主题和内容的加工和处理,注重教学资源的恰当选择和利用,靶向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导—展—悟—练”课堂教学范式:通过“创境导入,形成期待;预习展示,整体感知;精读段落,品悟语言;指向表达,迁移练习”四个环节,把“课前学”“课中悟”“课后练”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走个来回。学习过程中,“教者”“学材”“学生”三位一体,课堂不再是封闭的时空,而是向前后延伸。
“3+4”生本课堂教学范式:“3”为“预习反馈、探究合作、自能发展”三个步骤;“4”为“学情把诊、自读自悟、合作研学、阅读迁移”四个环节。此范式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合作研学、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有效的知识,形成必备的学科能力。
三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力度深化“让学引思”理念内涵,细化不同课型下“让学引思”课堂操作策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悄然转型。
【参考文献】
[1]顾俊琪.让学引思: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8(3):14.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82.
[3]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2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