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导向下的地方本科类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体现,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方面。通过列举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剖析了困境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通过对实践中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旨在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若干理论层面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382-02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把转型高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必然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构成。但是,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的难题使得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很难达到高水平发展状态,所以如何在高校转型期间促进校企合作进入深度发展,是成就产教融合的核心议题。
  一、地方本科类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定位模糊
  同研究型高校相比,地方本科类院校很难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新兴产业培育高端人才,这是由于研究型高校在科研能力、师资水平及研发投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高职高专类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因侧重于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对实操性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使得其很难为民生类需求提供大量经济适用型人才。一时间“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才输送现状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难以突破的瓶颈。瞄准哪些产业,立足于哪类研究和人才市场来深化产教融合,成为制约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羁绊。
  (二)保障措施匮乏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培养技术型、实用型新兴人才,但是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实践情况中不难发现,相关制度从颁布到落实还存在一定距离,产教融合的配套资金投入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在二者融合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不明显。由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隶属上并不直接受當地政府的垂直管理,所以政府在制度保障、配套服务及资金支持方面的投入信心和力度还有待强化。
  (三)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不对等,无法形成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对象的筛选缺乏正规性和科学性,部分并不具备人才培养资质及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也能成为校企合作对象;双方合作流程与协议内容较为模糊,法律约束力低,协议实施的结果并不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合作模式多停留在顶岗实习、企业见习等基本的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学生很难触及企业经营管理或技术研发的精髓,而企业又认为参与合作项目的学生并不具备岗位要求。以上诸多现象进一步削弱了不同主体投入的积极性,最终致使校企合作层次无法达到一定高度。
  二、导致校企合作现实困境的原因
  (一)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性低
  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应知应会技能或是否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不能很好地进行把控;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对人才的接纳和使用多以实用为出发点,对人才培育和社会责任的践行缺乏足够意识;政府是产教融合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方,但受制于管辖权与财政投入有限,政府相关部门只能发挥有限影响力。所以,缺乏利益相关者的捆绑机制将会使得不同主体间的合作缺乏凝聚力,以各自利益为战,最终使得合作难以迈向深度、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二)院校转型发展的时滞性
  在国家大力倡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师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都在发生重大调整。但是由于传统的育人与教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时间内同时对高校人事、教学及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无异于“脱胎换骨”。高校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改变专业设置,在过去常规的专业设置基础上,增设社会紧缺专业、产业需求专业;其次,高校要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以支撑转型发展;最后,在人才输送的过程中,高校还要提供其他一系列的辅助与保障。而所有这些工作的改进均无法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这就致使高校在校企协作模式的选择与实施中会受到时滞性的影响,校企育人的错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同时,由于企业不愿意倾注更多成本与精力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所以企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立刻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而是需要经过培养方案的逐年践行才能被“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这种时滞性也加剧了人岗不匹配现象。
  三、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
  (一)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资源向高校倾斜
  在校企合作的主体建设上,形成高校、产业、政府三体合一的统领结构。其中高校和产业要以联盟的形式共同执导校企合作运行,政府主管部门发挥资源调度、制度支持及其他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校企联盟中,高校承担着学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者角色,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组织者,高校内部的科研平台、孵化机构、技术团队及师资力量等是校企合作中关键的“造血中枢”;产业的角色已经不完全是人才吸收方和储备方,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深度改造者,行业企业需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中去,并且为了合作价值最大化,企业还需要提供生产与研发的前沿信息与市场需求;作为重要的保障者与支持者,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加入其中,发挥对接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平台载体作用,为行业企业背书的同时,将教育与科研成果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建设中。考虑到高校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相对闭塞的位置,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资源调度者作用,从政府职能部门内部或产业层面调取高校所需资源,并适当向校企合作领域倾斜。在促进不同高校间及高校与地方间的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相互流动时,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学交替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建立责权利捆绑机制,从而有效维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稳定性。这种捆绑机制首先表现为共建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自身用人需求,增列需要强化的项目与内容,对教学时长、教学重点等提出实践层面的参考意见;高校结合企业需求,从学科设置的理论依据与科学性角度出发,予以调整。其次,捆绑机制还表现在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选送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高校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带项目、带理论进企业,政府组织校际及非校际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与交流。此外,合作共同体还可以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或实习实训基地等进行捆绑,除了共同打造学生实践基地,企业方还可以制定实践步骤,鼓励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提供工艺改进流程,完善科学化管理。在校企合作领域中,国外有着丰富且成熟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美国CBE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模式等。高校应结合区域和产业实际情况,适当借鉴国外模式,或者与国外高校及产业进行对接,实施跨国校企合作。
  (三)鼓励学者进行创业,引领产学研结合
  在科学实践与企业研发相互渗透的“后学术科学”时代,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创业导向,鼓励创业者将科学理念转化为实践价值。学者作为知识的缔造者,势必会成为赋能高水平创业与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生力军,学术创业也必将成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相继出台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政策的同时,高校应多鼓励学者通过承接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创办衍生企业及创建新公司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学术创业作为高端的产教融合体现,除了能够引领产学研方向,还可以带动学生跻身于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过程,同时也能够提高校内孵化平台、科研平台的运转效率。所以发挥学术创业的优势,也是提高校企合作层次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獻:
  [1]李超锋.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1):235-237.
  [2]李倩.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09):45-48.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HANG Yu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Ulanqab, Inner Mongolia 012000, China)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By list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behind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ain stakeholder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0-02-03
  基金项目:2018年集宁师范学院校级项目“乌大张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编号:jsky2018051);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研究”(编号:NGJGH2018276)
  作者简介:尚妤(1990-),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5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