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一个个活动探究的全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又是科学课要达到的目标。“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探究学习正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
  一、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享受学习主人的权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合作、和谐的氛围,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自行探求,从中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学生自行探求中,我们并不在意学生的探求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探求过程,所以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时间和探求的自由,从而为他们认识事物、揭开自然奥秘、打开科学之门提供了便利。虽然学生们的认识事物的结果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可笑的、幼稚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们却觉得十分惊奇,这种惊奇是促使学生们加速对事物进行探求认识的一种刺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生,自主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赋予课堂以生机
  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赋予了科学教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教材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闪光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要让孩子能“回”到生活中,让孩子们在对生活的“再”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习才会轻松。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学生对于纯知识的掌握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
  首先,明确观察目的,打稳观察基础。人对活动目的的理解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对于观察目的的确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和中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观察时,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打稳观察基础。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自己确定观察目的。
  其次,选好观察题材,保证观察的进行。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意识很强,做事冲动,总喜欢凭自己的经验去做,没有养成先細心观察然后思考,最后才行动的习惯。教师可以开导学生,告之观察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感觉器官,边观察边思考。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全面获取信息。教师以这样的标准去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边观察边思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
  总之,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实验,甚至每一句话,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从而科学素养得到最大的提升。
  责任编辑李少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8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