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栋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才能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到东西呢?下面是我所进行的尝试。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09年4月份在太原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课(2011年12月11日又在平遥),老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多,但能做到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在结束的课的时候,老师反问学生,如果是骆驼就要征服沙漠,如果是雄鹰就要征服天空。古老的故事,不老的精神。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的愚公精神,青藏铁路能修筑成功吗?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神七、神八能升空吗?老师在用自己的文学素养浸润着孩子们。我想有这样高素质的老师,我们的语文课还会上的枯燥无味吗?我经常和学生谈起自己所看的书籍,有意无意的引导他们去阅读一些有益的文学作品,我常告诉孩子们,女生就应该多读读冰心的文章,那种温婉,那种大家闺秀的淑女气质,是我一生所向往的。男生就要读《三国演义》、读《史记》、读《水浒传》,学学好汉们的洒脱。能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中国人。
  二、用学生的智慧火花,去激励学生“探”语文
  课堂上随着对生动教材内容的深入阅读和教师对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想时时会闪出智慧的火花。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匆匆而过,而应停下脚步,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去点燃。
  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中,读了前几节,学生突然问“兰芝聪明、勤劳、美丽、善良,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她几乎具备了一个女人的所有传统美德,为何她婆婆看不顺眼呢?”读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时,学生又感到不可理解:“他们何必寻死呢?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啊,比如私奔,为什么不呢?”看到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有兴趣,我就停下来让学生自由深入地探讨。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结论有两种是大家比较接受的,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嫁过来好几年了,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婆婆等着抱孙子等得不耐烦了,所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二是由文中看出焦仲卿的父亲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相亲,自从焦仲卿娶了刘兰芝之后,把爱转移到了刘兰芝身上,使母亲受到了冷落,母亲嫉恨兰芝才这样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体味。第二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在封建社会里,违抗父母兄长之命自由恋爱、私奔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一旦学生的思想火花闪动,我们不能轻易的放过它,也不能简单的代学生作答,要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及有关知识背景等方面思考,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尽管这节课的预定目标没有完成,但却取得的效果比预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去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的一种方法。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难道不值得我们称道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只有细心的品读,方能有味,而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如此好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四、用师生的互换角色,去引导学生“研”语文
  同教同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一至二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努力地让语文课真正体现出一种大语文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8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