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群英
[摘要]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实施中,案例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要做到科学性。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案例教学 经济法 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由于经管类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也感觉十分枯燥。尤其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因其实践少底子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法律理论和多变的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每个经济法老师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经济法老师任重而道远。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济法案例本身就是一种司法实践,是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很有帮助。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案例中的情景再现、讲述和评析,使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客观情景中,基于各个不同利益取向和意图寻求足够的现实来支持其主张,从而达到理论探讨与逻辑化知识体系相吻合。这样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存储,不可能自觉的、主动的、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讨论,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特别是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选用适宜的,典型的经济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就不会是空洞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真实的法律知识,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课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广泛采集案例材料,对案例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需要的具有实用性、可读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要求任课教师在组织经济法案例教学时,必须切实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案例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即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或将要学到。这样,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且以小型为宜,一个问题一个案例,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全求深。再次,教师所介绍的案例要来自实践,且为学生所熟悉,具体形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由于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o
2.根据案例的内容确定教学形式
决好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三种。
(1)上案例讨论课
即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一章或一个单元讲完之后,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头脑中的有关知识更系统、更清晰,也使抽象、枯燥乏味的概念、原理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2)教师唱主角,以分析讲解为主
此形式比较适合于在一次课或新的一章学习的开始。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先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提出新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要讲的新内容上。这种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
(3)举行专题讨论会
采取这种方式是针对学生把握不大,难以下定论的案例,通过讨论提高分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经济法教学中,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经济法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节省时问。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课件和视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加大课堂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枯燥的经济法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案例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法理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此时,教师应充当设计师、导航者、聆听者、击鼓手与示范者的角色,时刻注意引导的方法和技巧,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讨论的主题,分别从各自角度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相互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理由、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发挥余热,引导同学们展开课下新的讨论。最后还要肯定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指出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激励同学们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总是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应用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教师要从生活实践出发,恰当运用案例,确实提高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