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心理护理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合作,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还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推理和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 心理护理 医患沟通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创立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1]。它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同时,它是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2]。本文将阐述PBL教学法在心理护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及体会。
1.案例情景提出
情境(一):10岁的小明,最近被诊断患有白血病,由于他所认识的两名院内白血病儿童最近相继去世,他意识到自己不久将可能会死去。
情境(二):小明现在非常担心和惊惶即将发生的事,他向父母询问那将会是怎样一回事,父母却逃避与小明讨论这件事。
情境(三):小明12岁的表姐小红感到很害怕。她曾经问父母亲关于表弟小明的情况,她的父母却没有时间与她详谈,只是告诉她做个好孩子。
2.操作方法
2.1 小组分工。
PBL小组一般以6~10人为宜,每组设以下负责人:
(1)组长:负责小组的工作安排,并督促成员按时完成任务;
(2)秘书:负责记录每个小组成员关于解决方法和结论的信息;
(3)陈述员:负责汇总讨论结果,并把小组的主要发现、认识、结果传达给全班,还参与资料的检索、研讨等。
2.2 实施过程。
2.2.1 制定假设情景。
根据情境(一),学生假设10岁的小明对死亡有一定的概念,觉得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其父母的情绪也不好,怕小明死去,而他们对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不了解,也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小明沟通。这一连串“疑”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2.2.2 提出问题。
有了这“疑”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自然地提出要学习的问题:为什么小明害怕死亡,他是否知道什么是死亡?医护人员是否告知他们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及治愈率,以及指导父母如何与小孩沟通?而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影响到大家的情绪?这一连串的疑问自然的引出了情境(二)及情境(三)。
2.2.3 分析问题。
各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历列出与情境有关的知识和对本情境的认识基础,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足,未能解释小明害怕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他对死亡的了解程度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先进行学习研究。
2.2.4 确定学习目标并探索新知。
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讨论提出以下的自学内容,并分组查找学习依据,然后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和对问题的认识。
(1)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2)了解小明的具体治疗方案及其医学措施;
(3)如何运用亲情支持疗法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再与小明及其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解决问题。
2.2.5 提出解决方案。
(1)一切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3]。所以护士应多与小明接触,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多带给他欢乐,给予其情感和社会支持,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感。
(2)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态度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悲哀、焦虑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消除家长对医疗工作中存在的疑问,使之主动配合治疗[3]。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较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学生通过与小明父母亲交流,使他们接受现实和坚强的面对现实,以其与小明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给予小明情感的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通过对家长的影响达到心理护理效果。针对小明的疾病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小明父母亲对小明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在对他们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能够专心倾听他们的陈述,并鼓励小明及父母提出疑问,学生在解答疑问时要适当运用技巧。通过影响小明的心理,消除小明对死亡的顾虑,看到希望的曙光,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另外,学生还将与小明身边的亲属交流,指导他们学习《如何与你的孩子交谈》,给小明更多更好的亲情支援。
3.体会
3.1 PBL促使学生全面思考医学工作的各个层面。
在PBL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讨来建构知识,是出于医学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产生问题后而学习的。知识与医学工作的实际情境的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地思考医学工作的各个层面,提供了更进一步理解患者的重要意义。
3.2 PBL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学以致用。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自己查找并选择组织合适的信息来建构知识的最终产品形式,因此,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是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知识[4]。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最后还要用从学习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医学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查找和思维等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还亲自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
3.3 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和谐发展,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PBL教学法的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5]。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各自提出不同的想法[4]。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对临床病例和相关知识的查询、分析、引证及讨论,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把所获得的新知识、新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拓展了思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因此,PBL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如学生在“案例”中解决如何与小明的父母亲进行交流,使他们给予小明亲情支持时,用头脑风暴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力的精神。
3.4 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也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PBL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氛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案例”中的小明害怕死亡,使人联想到这可能与周围的环境,或与亲人的情绪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又以此为线索诱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这个新问题。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使学生逐渐养成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合理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目前,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观念之一。在能力体系中,自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人获取新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PBL教学法的参与者一方面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另一方面又要发挥独立的锐辩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同时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得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应在医学教育中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1]詹海涛,唐冬生,王强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应用中的认识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9):103-104.
[2] 姚桂芳,陆慧华.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医学教育[J].当代护士,2004,(10):38-39.
[3] 刘颖.儿科整体医学中对患儿家长心理医学的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81):981-982.
[4]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3(2):73-77.
[5] 吴绍勇,闫红,任若梅.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见习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4):218-2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