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你的语言靓丽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修江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再积极高尚的立意,再精巧奇妙的构思,再真实生动的题材,最后都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表述,然而很多中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往往词汇贫乏、语言苍白,没有丝毫的感染力。多年来我在初中作文语言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艺术的主要作用在于摹仿,人从小就有摹仿的天性。要想使自己写作中的语言靓丽起来,何妨先从摹仿开始呢。
  1、课外阅读,摘抄笔记
  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的习惯。自觉阅读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阅读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的名言佳句、优秀章段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的指引下刻苦积累语言文字中的珍宝。笔者任教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发一本摘抄笔记本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摘抄中学习别人的语言,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然后在写作实践中就能运用自如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2、讲读课中,渗透写作
  很多语文教师把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课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失去了让学生有意识地从教材中学习语言的良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从立意方面还是语言运用方面都堪称典范。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就应该把课文的写作特色和如何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把大量优美的语言介绍给学生,作为熏陶的过程,注意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远距离”配合,即不要求学生在体裁、题材上简单摹仿,而力求在语言文字上的吸收。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细节,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几文钱的得意动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推敲。鲁迅的《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多次描写。要求学生学范文语言使用的技巧,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摹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3、作文课上,范文引导
  作文课上,我常常挑选几篇同学们当中的范文加以评讲,一来对成功者是种激励,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其他同学发现同样的材料,别人是怎么写的,使之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作家孟瑶在谈写作技巧的时候曾说过,创作一般从摹仿入手,但要不止于摹仿,而能跨越,建立自己的风格。所以有了上面的摹仿教学之后,教师还应该争取锻炼学生由简单的摹仿到迁移的能力。教师教会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①在词语上下功夫。作文中要力求词汇丰富,特别要恰当选用最有表现力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②在句式上下功夫。要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主要包括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恰当使用变式句等。③在修辞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提高文章品位的重要手段。④在引用上下功夫。在作文中要注意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优美的诗句、歌词、广告语等,就更加能够增加文采。笔者曾因此对学生开展过循序渐进的专题训练
  1、句子练习
  高尔基说过,“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拙笨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所以在训练中,我甚至从简单的句子开始训练学生,让学生去比较、去创作。
  例一:
  外面下着雨(很概括)
  外面下着大雨(具体)
  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具体、形象)
  外面下着雨,地面射起无数的箭头,我撑着一把雨伞在街上走着,伞上有一个小洞,雨水沿着伞柄吱吱地往下流,冰凉冰凉的。(具体、形象、生动)
  例二:
  秋天来临了。
  秋风,吹走了繁花似锦、百鸟争鸣的夏天。
  2、段节练习
  平时提倡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写随笔(日记),作文课上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描述。比如以“炎热”、“骄傲”为主题写一段或几段话,要求文中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词语,必须通过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让读者来体会到这份炎热或者那种骄傲的性格。
  有时候我也把同学们当中比较平庸的作文撷取一两段,印成讲义发给同学,让所有的同学帮助修改,看谁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通过句子、段节的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几乎形成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习惯,同样的一个意思,总一直琢磨用什么样的表达才是最佳的。
  当然,厨师煮一道菜,不会只注重色彩与调味,更不会轻重倒置,顾此失彼,破坏了原料的特色,使食物失去原味。同样的,我们写一篇文章,也不可以过度注重技巧的运用, 而掩盖了原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07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