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二轮复习阶段的教学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东洁
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对所学内容也已经有了大体掌握。但是,学生对有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透彻,在知识体系上还存在漏洞。当今的高考命题更趋向于对学生地理探究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重要的地理原理理解不透,再不掌握答题技巧,就很容易失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二轮地理复习阶段要使学生能够查漏补缺,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掌握一定的答题思路与技巧。笔者根据多年地理教学的切身体会,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深刻理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照考试说明要求,针对考点回忆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的知识快速过,不熟悉的知识强化记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指导学生把最终的复习目标分解为每一天、每一课能达到的小目标,让他们形成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习惯。让学生拿出已经做过的练习题,着重看自己做错的题,明确考题所考的相关知识,并充分思考所选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偏差,纠正自己的理解误区,把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技能,若有理解上的困难可及时与老师、同学讨论,达到查漏补缺和具备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答对率的状况,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出一份学习札记表。例如,图中PN、QN分别为一段纬线和晨线,P、Q两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且纬度相差21°34′,Q点此时日出正北方,且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求P点纬度。
就此题目,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能理解题目表达的实质是什么,抓不住解题的突破口。他们抓不住突破口,其实还是由于对基础规律掌握不牢靠,不能灵活运用而导致的。在学习札记表上,笔者把这些原理设计为一个个学生所熟悉的小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能逐步总结出规律:出现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出现极昼的任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与零点时刻太阳高度之和的一半;与晨昏线相切且出现极昼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两倍。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析该题。这样既能把基础知识再现,又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
在考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夯实我们的强项,突破薄弱的地方。不要过多的解决难题,而要消除知识盲点,并关注热点和焦点。比如:国际上重大的事件――利比亚的战争;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结工――世博会举办和我国神舟八号的发射;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日本地震、我国舟曲的泥石流和北方的旱灾等;国内外新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点;地理新探索或新理论;现在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
三、注重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综合题型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考试思路。考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拿到考试卷,先把个人信息按要求填、涂好,然后开始通盘浏览试题。浏览试卷后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先大概了解每道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模块;②感觉一下这份试卷的总体难度,以便较合理地安排做题时间。如果感觉试卷整体偏难,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不畏难;如果试题比较简单,不要大意。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易后难。(2)仔细阅读材料、图表等资料,明确问题要求,理清材料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方向。接着针对试题要求,抓住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找出解题突破口,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逻辑思维,找出还缺少的相关信息。
通过综合训练,学生就会对答题的规范程度、答题速度、特定的题型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解题“公式”。如:解决资源问题,我们都可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解决产业布局问题,先要考虑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然后要知道某个区域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结合产业特征进行答题。在试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对于难点、重点要讲透。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多看、多记、多想。以此为前提,要有针对性地训练。教师要把握准方向,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树立信心。最终使学生从容地走进高考考场,并考出好成绩。[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