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的参悟:教学相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玉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涯,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这些教育日记或随笔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搞教科研活动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是对地理教学活动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一个整体环境之中,深切地理解地理崇尚的理念:天人合一。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如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涵和实力,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真正地爱好学习、善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方面
1.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没有增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2.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 有时会出现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设计有较大差异的情况,课后对此细细分析可以知道,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发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在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往往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他们更快、更好、更牢固地接受新知识。
3.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得到培养。
4. 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言行: 是否从权威的讲授型授课方式转向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更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更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状,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5. 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 还要通过作业批改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达到全面了解。学生之所以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有许多困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他们自己学会的,而是被教会的,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教学方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借助地图的形象性。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并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利用活动的综合性。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集多种传输渠道于一体,能使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最大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在地理新课程中就安排有大量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
3. 发挥兴趣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笔者本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从培养兴趣开始的。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还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由此看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的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教学中我还时时以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于兴奋状态。
4. 以多媒体为平台。
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成为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海水的运动”的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前搜集和制作的有关图像、图片,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某个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5.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体现,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讨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可是究竟如何使课堂讨论获得较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确定好讨论小组及组长。可根据座位形成自然小组,还可根据兴趣爱好组成小组等。由组员推荐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确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分工,使讨论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其次,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教师决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后不闻不问,要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提示。再次,讨论内容要明确恰当。所讨论问题应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最后,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参与讨论、整合意见与观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团队合作的氛围,使他们处在一个小集体之中,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共同完成任务。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最后取得成果,能让他们体会到团队一起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非常必要,对自我信心的树立及教学技能的发展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会坚持进一步发掘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使教与学共赢,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