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彦龙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的特点是集知识、技能于一体,并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活动 设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的特点是集知识、技能于一体。下面以自己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引起注意,培养兴趣,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做好学习准备
“引起注意”是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开端。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对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并使学生的注意机制处于积极的状态。学习者对计算机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的学习意向,这种意向使学习者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韧,有利于学习的成功。再者教师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教学目标
俗话说“好的开始已成功了一半”。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讲解教学目标,让他们具体了解将学会做什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起“先行者”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教材的基本结构,使其对将学习的具体知识进行组织。
三、创设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认知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中学生学习计算机最关键的动力是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求成欲大多表现为:希望获得成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因而利用和发展这一心理动机,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譬如讲键盘指法时,让学生通过趣味软件(如金山打字通)练习字符的输入,比赛输入速度。这样既可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然后通过教师的细心诱导、耐心点拨,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建立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常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计算机的一些难掌握的概念、名词术语等,教师可以先不做深入的讲解,对一些知识有了体会再全面讲解或总结,这种教学内容可以分散难点、节省课时。
寓教于Windows桌面中,在练习鼠标时,让学生从玩扑克、扫雷游戏中学会鼠标的单击、双击、拖拽等操作。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娱乐的兴奋中获得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一般软件的使用安装、打印和复制文件及常用计算机命令的操作;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游戏是由程序组成的,让学生从中体验程序设计的思
想和方法,领悟逻辑判断和推理。
五、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索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颜色,怎样保存文件以及对页面的设置等。
六、教师要适当演示指导、及时反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育部大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由于中学生的理解、应变能力还在培养之中,教师传授的方法不一定会能照做。如指法、鼠标的使用、DOS命令的格式等,如果教师只叙述不演示,他们很难领会,但是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通过教师演示,他们能比较快地接受。
七、考虑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可以把一节课分成两部分,前30分钟面向全体学生,用后十几分钟对不同水平面的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能在不同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共同提高。
一堂处理得体的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与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信息技术课本来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伟大革命,随着国家对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大量资金投入,我相信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理解和应用也会有所提高,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践,会迎来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