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爱军
摘要:作文,简单地说,是写文章。认识到作文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学生写作文的自觉性就会不断增强,有利于完成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教师从读、记、看、说、比、思、练几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关键词:作文 读 记 看 说 比 思 练
作文,简单地说,是写文章。就学生而言,是写文章给别人看;就教师而言,是教会学生写文章。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有两种途径:一是“说”,二是“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单靠“说”进行交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制约。“写”恰恰在上述诸方面比起“说”来要自由得多了。这就是“作文”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之所在。认识到了这一点,学生作文的自觉性就会不断增强,有利于完成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指导学生多“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生在感到作文“不好写,写不好”的时候,看看别人怎么写会帮助自己打开联想、想象的大门,引导自己拓宽写作的思路。平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读书条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阅览,并将报纸杂志上较好的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片段剪辑起来,装订成册,让学生传阅,把较好的写人、记事、状物、明理的短文张贴于教室,让学生鉴赏、评点。
二、指导学生多“记”
“记”是充实学生知识储备的最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在三种情况下记:一是在课堂上记。因为课本大多选的是名家名作,是写作的典范。记名家的思路,名家的写法,名家的语言,会对自己的写作大有裨益。二是课外阅读时记。因为课堂上老师所能讲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人们大量的知识还需要到课外去获得。对于这种“记”,我主要采用“放”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有侧重、有选择地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三是在现实生活中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不断变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只有抓住这些最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才能更有力地表现时代特征。
三、指导学生多“看”
作文总离不开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譬如要写“山”,你得先看到那个“山”,要写“水”,你须看那个“水”。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个性鲜明。平时我要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事,将生活中的一段有意义的对话,一个感人的场景,一种有趣的现象,一则最新的消息,一件生动的事情,按照原貌,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联系实际写作文时,才不至于觉得无话可说,就有“源头、活水”。
四、指导学生多“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说好”比“写好”并不容易。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确切表达的能力,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即兴演讲练“口才”。演讲的内容可以是时事新闻,也可以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说”是有标准的,要求准确、得体、流畅、生动,说过了还要“评”。这种“评”主要不是老师“评”,而是学生“评”。有时一人“说”,多人“评”;有时多人“说”一人“评”。从实质上看,这种“评”也是一种“说”,一种更具目的、更高标准的“说”。熟能生巧,只要多创设环境,多抓机会,多练习,
同学们总会“说好”的。
五、指导学生多“比”
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最好方法。这里的比,是指写同一类事物或同一文题时,与名家、名作比。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可以这样比的。有许多事物也是可以比的,如,日出、雨景、月色、山形、风雪、雷电。对这些题目,这些事物,先想想自己准备怎么写,再看看名家怎么写,从中找出自己在立意、构思、表达、语言等方面的差距,然后再着手写作,这样效果要好得多。
六、指导学生多“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既指对名家名作的“思”,又指对现实中自己要写的材料的“思”。对名家名作,要“思”其为什么如此立意,如此选材,如此表达;对现实中所要写的材料,要“思”其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表达、如何剪裁。通过“思”克服自己写作的盲目性,增强写作的自觉性。由写作的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转变。
七、指导学生多“练”
写作如同游泳,不能只满足于讲解方法、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指导学生“下水练习”上下功夫,即要多写多练。我平时多采用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所谓专项练习是指:一练审题,让学生明白写什么;二练立意构思,让学生明白怎么写;三练写法,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更好。我认为这些专项练习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基本功练扎实了,综合练习才会做好。综合练习即以平时的大作文为主,以材料作文为主。我认为材料作文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