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要体现出三味,即读味,品味,写味。而读,为品之基础,写之源泉;读,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常用的手段;读,也应是小学生获得和形成语文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可以说学生没有朗读的阅读课,不是成功的阅读课。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关键词】加强 阅读教学 朗读训练
  
  How to strengthen in the reading education to read aloud the training
  Meng Suhong
  【Abstract】A successful Chinese class must first manifest three tastes, namely reads the taste, savors, writes the taste. But reads, for the foundation, writes the fountainhead; Reads, should become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teaching commonly used method; Reads, should also be the elementary student obtains and forms the linguistic skills most essential way, may say the student has not read aloud the reading class, is not the successful reading class. Then, takes the language teacher, how in the teaching should the coach pupils practice reads aloud?
  【Keywords】StrengthensThe reading educationTo read aloud the training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要体现出三味,即读味,品味,写味。而读,为品之基础,写之源泉;读,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常用的手段;读,也应是小学生获得和形成语文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可以说学生没有朗读的阅读课,不是成功的阅读课。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结合平时教学,浅谈几点。
  
  1.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1.1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连环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老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连环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
  1.2老师“读”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对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想象与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4.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6.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7.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取得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