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但,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既不是打着“爱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的强制性控制,也不是孩子考出高分就认为教育便是成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的惟一标准,只有尝试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因势利导,从长计议,才是成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孩子;爱;素质教育
孩子,对每位家长都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教育孩子的苦乐酸甜、个中滋味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也是各有千秋,见仁见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家庭的中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冷静、理性地思考和总结彼此在过往的岁月中所积累下来的、对孩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给各位家长、老师,包括自己,或启发警醒,或自勉自励,以期在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中,能给他们些许真正需要的呵护和关爱、引导和帮助――这,便是此文的目的。
一、给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诸位家长
(一)勤于学习,善于借鉴,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
教育孩子应从教育父母开始,家长也要有“上岗证”。对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为人父母就可具备,而是我们心怀爱与责任,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而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家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表率,是孩子的参照和镜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都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作者蔡笑晚,之所以把六个孩子个个培养成才,成为哈佛等世界顶级学府的硕士、博士,不是因为他的孩子都是天才,而是他把“父亲”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做,牺牲了别人所不想、也不愿牺牲的东西。孩子若遇到这样的父亲,岂能不成功?我们又怎能甘心让孩子因为我辈而沦为平庸?
“一个幸运的孩子,拥有的应该是有克制、有耐心、不断寻求教育方法并不懈努力的父母”――《和儿子一同成长》一书作者、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如是说。孩子的成长转瞬即逝、无法重复,面对孩子,做父母的责任重大,而看书学习是丰富教育方法最直接、最科学的捷径。让我们在百忙中抽出身来努力做一个不断学习、人格健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人,为孩子营造出快乐、自由、赏识的家庭气氛;让我们也把“父母”当成事业,不断学习借鉴,为孩子树立榜样,与孩子一同成长。
(二)包容孩子,善待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孩子进入小学,是家长盼望着的事情。在为孩子成长欢欣的同时,也意味着家长从此步入了人生的劳碌期。上班时工作繁忙,下班后家务缠身,还要辅导孩子完成课业。当繁忙劳碌、身心疲惫成为生活常态,对孩子已是缺乏耐心,再遇上作业多,速度慢,老出错,成绩不理想等等,稍不如意,烦躁、生气等负面情绪便会接踵而至,对孩子轻则呵斥,重则打骂。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委屈与抵触,亲子关系的紧张与疏远,孩子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换来的是日重一日的厌学与自卑。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如此之小的孩子。孩子的问题多因其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或好奇心趋使,或爱玩的天性使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批评去解决的,有些问题可以交给时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会迎刃而解。批评孩子不是发泄父母的怒气,而是为了指导孩子不再犯错。当一个错误已经发生、覆水难收时,你发再大的脾气,也是于事无补。
“动手打是父母教育孩子最无能的手段”。孩子的自尊心像一个易碎的花瓶,一旦被父母的强势破坏,是很难弥补的。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如意,都要尽量克制不良情绪,哪怕孩子有再多的缺点,哪怕全世界都抛弃了孩子,惟独我们做家长的不可以。孩子在犯错后,最需要的是安抚。孩子遇到了困难与挫折,需要我们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一点点地帮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
(三)品质教育,挫折教育,鼓励孩子自己去经历
“做事先做人”。一个人可能体格健壮,学识渊博,但在生活中真正促使他们去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更多的则是他内心良好的品质。见多,才能识广,才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丰厚的底蕴。让孩子多参与、多尝试和体验各种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孩子提供多彩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丰富的生活情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运动竞技,只要是美好、有益的东西,只要孩子愿意,就可去学。不在乎结果,而在于学的过程中,获得的领悟、体会、经验、教训,能够积淀下来对孩子终生有益的素质。
人生的道路,充满了阴霾与荆棘,不要替孩子遮挡一切风雨,让孩子受不得丁点委屈。父母多么爱孩子,都不可能代替他去经历失败的痛苦。让他在遇到的委屈中,亲自体验挫折的滋味,他的抗挫能力才会逐渐增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总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特别脆弱。人的抗压能力,是在失败中锻造出来的。
天下所有的爱中,惟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推出的爱”。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爱要“留”一点,心要“狠”一点,包容不包庇,疼爱不溺爱。给孩子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不能忘若干年前和日本孩子的那次夏令营比赛,中国孩子表现出的能力低下、不能吃苦,中国父母们难辞其咎。我们要吸取教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这种培养越早越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给辛苦备至、教书育人的各位教师
(一)作业适量,合理减负,给孩子留出“玩”的时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可强身健体,可协调动作、振奋精神、愉悦情绪,还可训练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玩、顽皮、淘气一直是我们想要“纠正”的“问题”,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可贵的天真、顽皮和创造力,就这样在我们的“纠正”中遗失掉了。
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被译成三十三种文字在全球畅销的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记述了她童年时所具有的天真、顽皮和淘气,在巴学园里小林校长的理解和呵护下,成了她一生最大的财富。目前,孩子平时的书包还依然沉重,那么,就请您周末和假期少给孩子布置作业,多留出点玩的时间吧。让我们也多些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让孩子多一些自由和快乐。童年生活本应该五彩缤纷,而不单是课程、作业和考试。
(二)广泛学习,素质教育,教孩子以方法和能力
凭心而论,在“高考指挥棒”这把尚方宝剑仍高悬的时代,让老师不去关注学生成绩、不去关注班级名次未免不切实际、太过苛责。只要应试教育体制一日不改,分数仍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是显见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缺乏创新和开拓,缺乏独立和冒险,被教育成少儿时乖巧、听话,长大后唯唯诺诺,无主见、无创新的“高分低能儿”,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无奈,孩子的悲哀。
在学校,课业是学生的主业,理所当然要教懂学会。课业成绩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惟一,学习应该是广义的。我们更应该看重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是一个人的精神储备和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真正的素质教育,既是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道德、体格、心理的塑造过程,是包括德商、智商、情商培养在内的各方面的综合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成就感、善良热心、乐观幽默、自信勇敢、善于动脑、尊重他人、独立自尊、积极向上等核心价值。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孩子更需要的是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而非金子。只要养成了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好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三)赏识教育,客观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每个孩子的天赋智力生来并无太大差别,正是由于后天教育的差别才使得孩子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孩子的眼光是明亮的,心灵是善感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谨言慎行,对孩子的评价要理性而客观,不可凭一己好恶,主观地发泄个人情绪,不可带头给孩子起不良绰号,更不可在班级里当着全班孩子的面,直呼考试暂时失利的孩子为“差生”。
孩子的心灵纯洁得一如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有什么印记。教师如果经常表扬、鼓励孩子,他将获得积极的人生,性格也会自信、开朗;如果教师经常批评、指责孩子,他将获得消极的人生,性格也变得自卑、自闭。请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记,这种心理暗示的消极影响甚至是终生的。若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被定位为“差生”的话,他今后的人生路上从此背负上这一重压将再如何踯躅前行?他需要多少气力才能克服心理障碍走向成功?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孩子的评判标准是应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听话、乖巧、成绩好”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的典型特征不再是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
孩子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孩子,体察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要“对事不对人”,错误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这个人。从一个错误再多的孩子身上,也总能找到我们为他自豪的东西。更何况孩子可塑性极强,要多看孩子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用心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激励,那样,孩子学习的劲头将是十足的。
没有永远的赢,也没有永远的输。会输的孩子才会真正赢。世界日新月异,未来迎接孩子的大环境,将会更加多元,更富挑战性。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科学的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敢于提问的置疑能力。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学习,将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作者简介:张新颖(1972- ),女,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