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适切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校可以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评审来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对教育科研的评价。从目标上看,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解决制约学校和谐发展的问题而进行的校本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突出团队发展的力量和团队成员共同取得的成效;从方式上看,校本科研评价应该多样化,学校应把科研先进的评选纳入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中,实现分层次评价的目标。
  [关键词]学校教育科研;科研评价;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19-03
  
  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对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奖励,运行六年后发现每年的奖励只是局限在有限的几个教师身上。而且成果的科研含量低,为此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方式就成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着力点。进入“十一五”后,学校在课题管理上制定并实施了“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方案”,加强对已立项课题的过程性检查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评估的方式和力度,并与课题研究经费的资助相挂钩,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学校强化并突出成果申报过程中,成果申报者必须组织学科同伴教师举行学术报告,通过交流转化成同伴的认识。同时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听取成果交流报告,组织教师同伴进行评议,给各项成果进行量化评定,依据成效对提交的成果实施奖励。学校还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为保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每三年举行一次。评比内容包括教研成效和科研绩效两个方面,切实把科研型教师的评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管理中来抓,形成了分层次管理,差异性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近年来,在市级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评比中,该校教师已有1 6位教师获此殊荣,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真实生产力。
  从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宁阳第一中学不断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和阶段性的需求调整管理的方式,使管理与评价尽最大可能激活学校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学校用科研的方式审视校本管理,实际上是在理论的引导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必须要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心理特征,诊断他们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用科研的方式审视管理现象,才能制订既有助于学校发展,又符合教师需求的管理策略,评价才能变得有效,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它的设想体现在教育科研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
  
  一、以校为本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展现出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必须服务于学校的管理目标,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的幸福奠基。用科研的方式提高教师育人的方式、手段和策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如果偏离这一宗旨,以实践为工作形态的基础教育科研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为此,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评价必须致力于“科研兴师”这一目标上来,最终实现“科研兴教”这一终极的管理目标。
  学校用评价激励教师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工作,用反思的形态定位自我的发展,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进而实现和谐育人、科学育人的良好局面。当学校发现原有的评价无法调动大多数教师积极性,或者发现已有的评价不再适应已经变化的学校管理环境时,就必须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有序地发展。当教师受到这种激励时,他就会不断调整自我的发展目标,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的症结,用研究的方式审视自我的实践行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工作的效能。提高认识的前提就必然通过必要的专业引领来提高自我的理论认知,反思自我的经验,试探性地创新,再对已取得的成效进行反思性研究,提炼经验中的智慧,沉淀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性理论。当对已有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重新解读时,无疑是在提高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实践性研究赋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并不断发展着已有的认知,使我们的实践行为越来越趋近真和善,距离学校本源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近,在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同时,推动着生命主体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内容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给出了学校教育科研评价从注重成果的表现形式到成果对学校的发展有无作用的变革。在评价形式上,从“发表即为成果”到发表且必须经过同伴的交流和研讨,再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评议才能确认的改革。课题研究也从单纯的立项申报、阶段性研究报告和阶段性成果的评价转化为课题是否成为凝聚团队发展的项目载体,基于这个项目能否实施必要的专业研修,搭建的项目平台能吸引多少人积极地参加,参加的成效是什么,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个体在项目团队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等内容。对课题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研究报告这些书面的汇报上,课题评价弱化主持人个人的成果,突出团队发展的力量和团队成员共同取得的成效。评价的内容越来越具体,评价的环节越来越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这种对教育抖研评价内容的改革是有效目有用的。
  教育科研评价分为以学年为单位的终结性评价和突出优秀成果奖励的周期性评比两种。前者主要是对学年内教师取得科研成果认定后的奖励,包括课题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和获得的科研奖励等内容。后者是指周期性举行的“科研型教师的评比”。各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存在差异,评价内容的确定上理应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别多大,都必须努力减少科研教研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即减少只有研究而缺乏成效的虚假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评比内容一般要强化教研成绩,突出教学实绩,兼顾科研成效三者所占的份额。同时要照顾到科研起始阶段教师科研成效的层次性,像在教研成果中对教学能手、优质课的积分,应当兼顾到各个层次;科研成果中既突出成果的类别,像中文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的差异,重要报纸和一般习题资源类报纸的积分差异,同时兼顾职初型教师仅有获奖这一类别的量化积分。在评比过程中要让所有层次的教师都能进入初选的行列,只有如此,评价才能成为对多数人的激励。因为只有通过参加评比这一过程,才能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研修,并能在评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调整今后发展的方向。评价内容的调整,使教育科研管理无限贴近大多数教师的发展需求,激励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场域内。实现有效和有序地发展,这就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内容的“适切性”。
  学校每一学年都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并实施奖励,旨在通过评选发现一批具有推广价值,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变目前单一的教与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的优秀成果。学校借对优秀成果的表彰,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微型课题的研

究,用科研方式提高工作的效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从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校科研奖励只是注重对个人成果的奖励和对显性成效的肯定,更多时候具体在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有无学术专著和课题研究报告上,这种评价有用但奖励后未必有效。因为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对教育科研先进者个人的激励,广大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取得科研成效以及还没有涉入教育科研阵营的教师,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即便是学校对优秀群体奖励的数额再高,也不会引起广大教师对这种激励的认同和向往,起不到见贤思齐的评价效应,对于学校管理是无效的。因此教育科研奖励应改变重在个人的表彰,提倡基于团队合作性研究项目的奖励上。加大对研究项目奖励的力度,弱化对个人奖励的数额。同时,对团队项目的奖励重点放在: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的效益,团队成员发展的成效等方面。同时,对团队成员的评价要注重项目团队基础发展力的差异,这样才比较公平合理。
  
  三、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中在校本教科研评价的完善时期,评价方式是:个人提出成果评价申请一提交评价成果一学校认定评价内容一学校组织学科教师和成果评审委员会听取汇报一集体评议划定成绩一学校研究后实施奖励等。对于学年内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让成果持有者组织学科同伴进行研讨,听取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议,这既是校本研修的必要内容,也是评价成果学术含量的重要方式。周期性地举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比,评价成员既有老教协代表、名师代表、教学熟练型教师、发展型教师,也有学校管理者。评比方式上,先组织评委对评比条列进行研修,掌握评价的尺度,以便公平公正,同时提出学校管理的要义和评比意向。
  
  (一)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变成教师对管理目标研修的学习性行为
  加强教师对自我科研效能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形式,更是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具体为一种要求、一种发展的引导,让教师加强自我过程管理的行为。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对照,教师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不足,不断修订自我,缩短与学校管理要求之间的差距。
  很多时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参评的教师自然要对文件提出的评价内容和积分方式进行学习,对照自我进行评估,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管理方式上,一般是个人填写申报表,依据评价内容对应的赋分情况进行自评积分。学校收取个人申报表和佐证积分的原始材料,组织评委审核并进行评议,依据量化评价实施积分排序。学校公示初选名单,允许教师查询个人成绩,收交教师的反馈信息,听取个人申诉,最后形成推荐名单。
  
  (二)加强过程性管理是保证终结性评价公正的前提
  学校通过必要的形式加强对教科研成果的过程性管理,如建立“教育科研成果登记”制度,每一学月一统计,并通过学校的期刊或者电子信息发布栏给予公布。为加强过程管理的力度,教育科研成果登记栏中必须注明学术成果的名称、发表在那一种学术期刊第几期上,成果的类型是学校管理类、德育研究、学科研究,还是其他。同时注明类别,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类。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注明获奖的时间、颁奖单位、公布的文件号。只有明确规定过程记录的要求,才能减小教育科研成果终审工作的负担,这无疑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分类标准的认识。
  
  (三)加强对团队之间的区分性评价,降低个人评价的区分度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它承担着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学常规的执行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研组还承担着课程介绍、选课指导、基于学科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等任务。加强教研组教育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实施对教研组阶段性教育科研成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育科研评价应当弱化对教师个体的区别性评定,通过必要的奖励形式鼓励科研领军人物的积极发展,但不能无限制提高奖励的数额而舍弃对广大教师的激励。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要降低到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的群体性科研活动上来,诸如提高受奖的层次,加大受奖的面积,保证广大教师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这就是评价的适切性。
  评估教研组和课题项目组科研基础发展力,要从教研基础和科研能力上评价。教研能力体现在县级以上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多少人次;对于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要从课题承担、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科研奖励等内容上进行积分。对教研组实施年度内评价,是以指定时间段内取得的教研和科研成效进行积分,求出的人均占有值就是当年的教育科研成绩,对各教研组进行量化排序,进而实现教育科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学校管理要弱化对个人的区分性评价,但必须突出团队评价的区分度,以期提高团队的协作和有效互助,用区分性评价的方式强化教研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这对于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具有积极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寻求适应,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学校管理既然是成就人与发展人的价值引导过程,就应当致力于事物的和谐发展对学校管理形式的不断变革,使之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学校需求。因此,没有永恒的评价方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评价内容,学校管理要做的,就是不断调适自我,无限贴近教师的发展基础,让教师的生命因尊重而自励,因发展而感受到职业的价值,这才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