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伟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但是目前的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缺乏热情和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进程,学生可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就要求围绕生物学习任务展开教学,将生物知识与技能、生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组织在一个或几个典型任务之中,让学生在这些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地进行探究等学习活动。
  1.设计生物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
  设计好生物学习任务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具体如何设计生物学习任务呢?
  1.1注重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相结合。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时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设计出一个个能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的任务。驱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任务探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自发地产生“我要学”的想法,形成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教学任务时,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再将新知识传授他们,就能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时,先介绍传统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创设设法集中不同优良性状的情景,再要求学生设计番茄马铃薯杂交植株的培育。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思考完成任务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又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怎样将一个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这些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怎样将植物细胞融合,即内隐在任务中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新课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景作用下,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比如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会阻碍细胞的融合,然后就会思考如何在保证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去掉细胞壁。
  1.2设计任务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生物学习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形成目标框架,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完成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实践和探索,逐步掌握和完成各个小任务,最终完成总的学习任务。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可以先创设情境引出学生对“酶”的关注,但不同的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同,教师可以顺势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酶的本质、酶的作用、酶的特性等。
  1.3设计任务时要留有空白。
  “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冲动。给学生一个空白,他会描绘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使任务有扩展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进行思考和尝试,并且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完成任务,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如讲解植物组织培养后关于人工种子、植物细胞培养等问题可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2.实施“任务驱动”的生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构建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就是将生物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使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在实践和尝试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2.1任务布置要尽早。
  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将任务布置下去效果要好。因为学生明确目标过后,再通过教师讲解一些知识,获得能力,最后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并会获得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要关注那些在完成任务时特别困难的学生,并让他们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等,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2.2任务要注意层次性。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一般可按基本任务和探索任务两种要求来设计:最基本的任务的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概念、新方法等,教师可以将基本任务分解为若干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自主探究和讨论。只要学生能将问题解决,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等。这个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学生容易掌握和完成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探索任务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如讲完植物体细胞杂交后可以探讨一下动植物细胞的融合问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又能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确保异质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2.3适度指导,解决任务。
  对如何完成给定的任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这包括引导学生完成给定的任务,也包括对设计的任务进行必要的规定和对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完成任务,由学生自行制定行动方案更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但就时间和效率而言,这种方式的可行性不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什么程度的指导才适合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和分析,适当地降低对任务本身的认知水平,以便学生完全理解这些任务。其次,针对学生可能无法解决的环节进行指导,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扶一把”。最后,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指点和引导。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对学生小组的活动提出必要的要求。指导不是包办,教师应该有选择地指导,鼓励学生多与小组中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争取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3.建立一套激励学生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实现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他们的成果,进行总结评比,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导评等,评价的内容可以从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
  “任务驱动”的教学既要注意方法和知识体系,又要注意适合学生特点,使任务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从“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实践看,学生能以较高的热情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考查中发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迁移到后续的生物学习、其他的学科学习和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预见,“任务驱动”的生物教学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如何在教学中更广泛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