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霞
摘 要: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操作实践性较强,它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常规教学,教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知识整合 创造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开设多年,但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不均衡,不同区域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以致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模式。我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交流,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有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操作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
一、理论教学
1.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取消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
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究的空间。常规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已无意义。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排除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
3.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
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己探究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老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5.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学中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感受Internet的现实意义和信息技术课知识在教学上的应用。
二、课堂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实践操作的教学应在配有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微机室进行,这样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1.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提前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例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2.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PS for Windows或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常抓不懈。
键盘指法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常规训练要常抓不懈。但是,教师应杜绝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的做法。我的做法是:①起始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每天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练习指法,形成“键位感觉”。不必上机,只要用键盘、模拟键盘或自制的键盘卡(与标准键盘等大)进行。②起始年级第一学期每节上机课前用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一周键盘指法训练的效果进行检测并小结,在小结中要注意表扬达到本阶段训练标准的学生,并纠正不规范操作。
4.在虚拟网上完成“网上冲浪”。
在Internet上进行冲浪,会使学生在学习、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遍知天下事”,是一件大好事。但由于网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网页和内容,我建议学校委派教师定时将Internet网上部分需要学生浏览的信息下载,形成虚拟网,或进行过滤,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保证学生浏览内容的安全性。
三、课外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会涌现出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1.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分程序组和应用组辅导。
(1)程序设计小组
中学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结合。此类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2)应用技术小组
教师应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打破学科界限,又能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创造力。
2.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课时。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家庭,教师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综合活动能力。
当今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力强盛依赖“科教兴国”。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