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丹丹
“教育给予人的无非是一些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是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科学素养是人的知识能力的总和,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将“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引入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并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
“生物科学素养”对我国的基础生物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对此有一些体会。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论依据
《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应把握“以知识为基础,在探究中求发展”。
1.在新课程标准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旧生物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更加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但这并不等于降低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正如朱正威先生所言:“知识仍然是基础、是先导、是载体……‘知识就是力量’并没有过时”。因此,提高生物学素养,构建知识是基础。
2.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从生物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学得方法,“知道如何处理,学会如何学习”,发展能力;在探究中能够培育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探究活动的结果将自主的达成知识目标,可谓一箭三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我认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例如,在讲授“基因突变”时正值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二十周年,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有很多信息,在课前我安排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了解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其后果,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上,由学生代表作调查报告,交流信息,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我引导学生注意这样一个画面:在核发电站附近,一个受到核辐射的池塘里,超过两米长的鲇鱼正在黄色的池水中游动,巨大的身躯看上去就像是一艘潜水艇。记者从桥上丢下了大块大块的面包,它们游上来很快一抢而光,样子很是吓人。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很自然地发问:“为什么鲇鱼会变得这么可怕呢?”我指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继而进入对基因突变的探究学习。在课题结束时提出思考: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返切尔诺贝利・普里皮亚季,这座曾经让无数的切尔诺贝利人无比自豪的“荣耀之城”,如今已经变成了空无一人的“鬼城”。今天的普里皮亚季已经不再荣耀,留下的只有带给我们全世界的那道永不褪去的伤痕。纵观历史,反思未来,我们究竟“核”去“核”从?学生在课下思索这一问题,树立了严谨的科学观,提升了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注重科学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科学本质,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科学史的教育。
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杂交育种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2007年5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的文章。我将文章摘录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知识栏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无数次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哪里有成功的捷径?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奋斗历程、‘让世界远离饥饿’的远大理想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学生通过对袁隆平的了解,被科学家的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工作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所启发与感召,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3.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与人类的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新课标将“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应更注重生命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更注重生活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让学习成一种生活需要。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之后学生掌握了乳酸菌的呼吸方式,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自制酸奶”。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新问题都可以为生物课堂增添活力。如转基因食品如何产生的?禽流感怎么引起的?SARS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能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有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此外,新的科技成果、特殊纪念日等都是生物课堂的好素材。
总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健群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种思维方式.
[2]朱正威.我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3]胡继飞,许少敏.高中生物学新教材注意加强科学史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