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敏

  摘 要:合作探究学习能促进互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组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唤起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特征;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77-01
  
  思想政治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只有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化”。《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积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是摆脱政治教学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1.学生主体性。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同学之间合作去探究、合作去发现规律、合作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对问题合作探究的习惯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2.学习探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明确的合作探究的对象,学生能够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二要有足够的合作探究时间,既要保证调高课堂效率又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合作探究;三要有合作探究的过程,而且合作探究过程具有可视性。探究过程包括围绕合作探究的问题收集信息的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和结论的评价过程等。为了使教师能了解每个学生是否参与了合作探究的全过程,并形成了什么样的合作探究结果,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一定要能看到或听到;四探究方法要具体,并有可操作性。
  3.合作性。合作探究学习的协作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协作、学生与教师协作,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合作探究结果,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合作探究学习的注意点
  1.要明确目的要求
  长期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教学环境依然是封闭式的,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依然是被动接受型的,教师基本上以教材为中心,按照政治教学大纲和教材上所列的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呆板的“填鸭式”教学,尽管也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过尝试,采用过课本整体化教学模式,但始终未能摆脱“教师苦教、学生死背”的怪圈,收效甚微。首先要清楚采取“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使各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明确时间限制
  教师采用合作探究性教学要有明确的时间观念,要将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互讨论并生成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控制,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又要限制学生过多涉及题外话,防止学生讨论的问题大而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
  3.要有适当合作团队
  在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之下,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团队的组建,我们学校采用的方式就是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在分小组时要以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及性格脾气为依据,这样才能起到互帮互组、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效果。
  4.要有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比如哪个同学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表现最好或每节课给每个小组打分,等到一个星期来个评比,看这个星期哪个小组表现最佳或哪个同学发言比较精彩,让全班同学鼓舞,以资鼓励,这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努力。
  5.要有充分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充分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或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最终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
  6.要加强读背和练习的批改
  课后的读背可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课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布置一些读背的内容。当然,仍有极少数学生缺乏自觉性,要加强督促,所以要适当地进行默写,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另外,学生课上将导学案做好,教师要及时批改,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选一些题目加以巩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能促进互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组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唤起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