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怡
摘 要: 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开展应用的主体是学科教师。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农远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农村中小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取的,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农远工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农远工程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能力 提升对策
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家从2003年5月启动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此项工程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共计1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最大的一次投入。该工程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开展应用的主体是学科教师。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农远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农村中小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取的。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资源。教师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观念,以及能力。虽然现代远程教育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我在对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老师在农远工程开展以前,自己从未接触过远程教育的相关设备,更别说能熟练使用远程设备,实际动手能力很差,一直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农远工程的实施,为他们提供了了解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但是热情过后,他们陷入了一种“设备很好,却不会用”的尴尬境界。设备不会用,加上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本不了解,新课改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得不到体现。被访教师均提到“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认识不足”。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现状来看,确实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并未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他们认为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或者计算机辅助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信息技术就是一个辅助教学的简单工具。并且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特别是40岁以上的非信息技术教师,已有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与教学模式,想要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根据调查,21.1%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68.3%的教师偶尔使用,10.6%的教师从未使用。在随后的访谈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应用资源时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而且资源的应用水平较低,基本上以照搬和模仿为主,能将获取的资源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度整合的教师很少,大部分学校没有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应用模式。
在信息技术人员问卷中,从事农远资源管理工作的教师88.5%都是非计算机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这些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只会对设备进行简单的操作,当设备一旦出现异常,就不会排除故障或者是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在维护远程设备正常运转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在问到“仅靠本校技术力量能否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时,有84.6%的信息技术人员认为有困难或困难很大,所有的被访信息技术人员均认为,仅依靠本校技术力量是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的。据这些信息技术人员讲,他们大多数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兼职教师,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开始农远设备的管理,由于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加上平时缺少实际的指导,在设备维护、故障排除、新技术的推广等方面能力普遍较差。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首先,加强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其次,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鼓励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并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再次,培养教师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最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二)强化校本培训,以培训促发展。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开展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陕西省远教工程省、市、县三级培训的主流方式是骨干教师集中短期培训,其受益面是非常有限的,也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我认为,强化校本培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校本培训的主题要明确。校本培训应该是任务驱动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开展的培训,培训主题应是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协商确定的,能考虑到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次,校本培训一定要有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这里的“专家”不仅仅是高等院校和上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也包括本校的专家型教师、当地其他学校的专家资源等。而且,这些专家不是仅仅来做报告的,他们应该是校本培训的共同参与者,他们应该与学校形成一种长期的教育科研合作伙伴关系。最后,校本培训应该是全员参与的。不能让任何一个教师游离于培训之外;最后,校本培训应该是有周期的,校本培训应该有规划周期,要有启动、有实施、有评估。
(三)建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都各有所长,都能扬长避短,互帮互助,互相促进,不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而且在无形中产生竞争意识。这对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巨大的帮助。建立积极的教学团队,使教师们能够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地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加强校际合作,以课题研究促进培训。
校际合作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互动互助的教师培训活动。校际合作的对象既有本地区的,又有和外地区的合作。无论是哪一种合作形式,目的都是互相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本校教师素质。利用校际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对于应用中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层层梳理,形成课题,由教学专家领导本地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深入研究,利用课题,优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本地高校合作。中小学为高校提供了充分的研究空间,用高校的相关课题、项目,带动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研究,理论和实践不断融合,不断螺旋上升,中小学可在课题、项目的带动下体验性地完成教师培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远工程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愿不愿意用,会不会用,是不是经常用,能不能用好,十分关键”。我们要建立一支能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与资源的教师队伍,使三种模式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是农远工程的主要实践者,重视教师在农远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的农远培训工作,积极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8.
[2]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效果的质的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3,(1,2):1-5.
[3]刘扬.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培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詹青龙,祝智庭,顾小清.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新策略架构――“携手助学”项目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
[5]王怀武等.甘肃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之对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9):93-96.
课题性质: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院级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