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词语在童心润泽中鲜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阮美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重要的基础内容。阅读教学过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不仅是体验、感受、领悟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凸现词语教学的地位。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了思考。即:关注词语的文学内涵,打好阅读理解的底色;品位词语的文情魅力,让阅读感悟更加深刻;运用词语的活用创新,提升汉语的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笔者有着深刻地感触:学生在课堂中会熟背课文,字词也都能在听默检测中过关了。然而,当遇上表达与写作时,一些学生常常感到语涩、语塞、绞尽脑汁总是词汇匮乏,似乎那些熟悉的词语忽然在脑海里断了电。既便写作时也会感到词不达意,文不顺心。回头再观看常态课和一些公开课,词语学习大都只是为通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而一读带过、粗略处理。至于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精心随阅读这根线而得到充分开掘。呆滞、粗略地学习词语,使语言缺乏了鲜活的生命力。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材料。笔者也认为语言的匮乏,文不达意的干涩语汇,都与没有感性深刻的积累词语有着密切关系。当词语与学生的精神相联系时,深入学生记忆深处,于是词语便有了一种灵动而自由的文化载体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它不再是无生命孤零零的零件,而是一个个跳动、多变的、丰富的精灵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词语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础,应占重要地位,它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缀,而应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何让词语随着阅读教学鲜活起来,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词语的文学内涵,打好阅读的厚重底色
  
  常态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现象:出示字词,指名生读、齐读、开火车读,交流一些难写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学生只是在读中充分认识词语的“音”,对词语的形、义理解只是点到为止,都不够深入。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只问浅表性问题,对理解词语的过程未加精心引导,没有关注到词语在文本中的语义,以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此而来,导致学生对文章分析、理解、感悟不够深刻、鲜明。
  词语除了音、形,还有义。而词义有两方面:(一)是词语的基本意义。指字典里比较稳定的解释。(二)是词语的语境意义,通常说的文本语义。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的基本语义,而要相当注意力放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所传达的丰富的文学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定的语境,营造读词语的情境,可以把孤零的几个词语有机地融入特定的理解文本意境中,关注词语的文学内涵,这是阅读学习中有效的学习方法。
  张祖庆老师在教例《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词语时,其中有个片断:
  屏幕出现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师:大家发现,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生读)
  师:当张洁饥饿时,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生接读。
  师:饱受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生齐读)
  这些词语与作者小时候的饥饿经历有关。张老师通过三次创设情境读词语,使这些词语成了一组组意象出现在学生脑海中,逐渐进入学生的阅读精神世界,形成文学的意蕴。“饿”已经在学生脑海里用这些野菜填入了意境。因此,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三种有效地学词方法,能充分开发了文本的文学内涵。这样地学词方法,既关注词语的表象,又能关注到词语背后文本中的隐性内涵,为学生的阅读感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笔者在教三年级五册《掌声》一课时,其中“忧郁”一词的理解颇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忧郁的英子,先让学生找到哪些句子看出英子很忧郁?划出来读读。哪些词语带给你忧郁的感受圈一圈。在抓住关键词:(默默地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让学生读出忧郁的感受。再启发思考:英子的犹豫是因为什么病?所以她“不愿意什么”?通过理解“英子不愿意别人嘲笑她走路的姿势,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走路。不愿意接触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再回读“忧郁”这个词语,说说英子是怎样一个孩子的?学生深刻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是孤独,是可怜的身境表现,学生对词语有了立体深刻的理解。
  文本里有许多词语在具体文本中都有一些语境的引申暗示、言外之意、言外之感等。我们学时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在具体语境中细细体会词语传情达意的内涵。教学实践中,教师引领孩子们由词语表面理解,到具体内涵,到同类词语的归属,以及运用练说,一步步走向纵深。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理解过程中发掘词语文本语义的文学内涵,实现理性提升,这也是积累语感的重要过程。
  
  二、品味词语的文情,构建阅读感悟的桥梁
  
  文本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验文本的丰富情感,培养阅读感悟的能力?笔者认为挖掘文中的词语情感因素,沉入文情世界,入情入境地咀嚼品味词语,在语境中点燃阅读真情。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慈母情深》,紧紧抓住“震耳欲聋”,“鼻子一酸”等重点词语教学,令所有学生与老师不禁“鼻子一酸”的,是怎样的慈母?这是怎样的情怀呢?走进文本,随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震耳欲聋”这一词语所带来的厚重的语文味,以及之后一唱三叹方式点燃学生的阅读真情:“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鼻子一酸”想说什么?要求学生真情写话,把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王老师扣住重点词,催发文情,不断营造情感的高潮,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起入情入境,在感动的清泉中让学生收到了以情促知,以情生情的效果。
  词语是理解文章的脉络,有些重要词语,则是文章的情感之穴、文本之穴,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对重点词就要细味其意,为阅读理解架构起桥梁。当我们挖掘词语打开文情中的一扇窗时,整个阅读教学感悟也能寻找到新的落脚点,词语教学能让课堂丰盈鲜活起来,笔者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时关注到体会英子走路动作紧紧抓住“一摇一晃“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先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次:“一摇一晃”这本来是很普通的动作,但却是英子最自卑的地方。可如今她“一摇一晃”地要出现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强调是“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这对她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感悟到:是羞耻、是伤痛、是自卑、是难过,是无法面的事实。老师再让学生想象英子当时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时,她的头(),脸(),眼睛(),她感到()。接着让学生深情读读英子“一摇一晃”走上讲台的句子,体会到她内心那么痛苦、艰难走上讲台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研读过程,在言语训练中触发学生对文情的真实感悟。再对比体会英子第二次“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时的感受有何不一样?。那是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英子充满了快乐自信。于是设计了言语训练想象写话:英子在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你仿佛看到她的头(),脸(),眼睛(),她感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动作,内心的感受截然不同。这就是掌声带给英子巨大的力量。
  一个词语存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显得那么生动,含义深刻,这样的词语一定要好好揣摩、回味。以上两扣“一摇一晃”入情入境想象说话,填空补白,悟到人物内心的深刻变化,却彰显了掌声带来的爱是多么温暖深切。关注词语教学,品味语言,领悟文字背后的文情,推敲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时,准确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才能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感悟的深刻性。

  
  三、创新运用词语,提升汉语的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灵活地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可以更好地展现汉语的文化价值。
  一位老师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个教学片断:
  师:白骨精“诡计多端”究竟施了哪些诡计?请大家用“三十六计”分析一下,白骨精都施了哪些诡计?
  生:我看出她的“金蝉脱壳”计。“啪”一声村姑倒地死去,可她的真身却化作一缕轻烟逃跑了。
  生:我发现“美人计”,白骨精为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
  生:她还用“离间计和苦肉计”,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和你拼了……”他用拼命来离间师徒的方式。
  生:他还用了调虎离山计
  ……师:大家感悟地真好,老师将白骨精的诡计归纳出来:变村姑――美人计,借尸体还魂。化身逃――金蝉脱壳,以假乱真。变婆子――连环计。变老头――离间计,调虎离山。
  师:真是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计计相连,阴险之极。这也叫做――
  生:“诡计多端”。(参考临海郑云正老师的设计)
  以上案例,通过多个文本的互见、互文,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中活用词语,互文互动,有效激活了学生对词语、对语言的洞察、思维、联系,想像能力。笔者以为学生学词语,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单一固定情境中,而应积极创设互通、互文、互见的活动情境。
  通过积累再迁移,可以丰富词语的文化情趣。学生在课内外习得许多词语后,作为知识表象储藏在记忆里,如果不经过加工、激活,再创造,它就成了一个个零件,没有再生产的功能和价值了。因此,笔者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找春天”的主题学习时,利用“词串”的功能,让学生储藏的词语在想象运用中得到,再创汉语文化的价值。
  要求:根据几组词,通过观察、想象,写一写你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
  第一组(关于气候):春光灿烂、春雨绵绵春风徐徐、春雾蒙蒙
  第二组(关于自然景物):小草探出头、小花争奇斗艳、泉水歌唱、森林茂密
  第三组(关于动物与人)农民播种、小朋友游乐、青蛙、燕子活泼有趣、小鸡小鸭可爱
  以上三组意象的词语串连,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学生的写作情趣,使学生能主动、快乐地写下对春的描绘和赞美。随着一篇篇创作的诞生,童心的世界里,词语丰富的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随心动尽情地散发着童趣的语言魅力,使平常的词语有了新的文化价值,也提高了学生积累、迁移、运用词语再创作的能力。
  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中,提倡教语文应多让学生储存积极语言,让学生充分自如地运用和表达。我们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有“词语盘点”的学习,目的让这些词汇能在学生口语表达和习作中充分得到灵活运用。根据词语组成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选词编故事,创小诗;或者找近义词写反义词,也可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词语归类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把习得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创设活学活用的条件。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迁移中体会词境的丰富性。让词语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总之,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应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力求扎实有效、深刻品味。让词语能彰显汉语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文情魅力,创新运用词语的文化价值,使词语教学在童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鲜活起来,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崔恋.新课程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孙绍振.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崧舟.诗意语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