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海燕

  摘要:现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必须进行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重新构建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实施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校园内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而且大大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期。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76-02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基本上就是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开设与职业能力培养严重脱节。课程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工具。因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为主旨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对推进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根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历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所开展的调研得知,用人单位一致认为财会人员应具备诚信、敬业、勤学、虚心的品质,具有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纳税申报的能力、财务管理及审计监督的能力。因此,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职业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在中小企业会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次,要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出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载体的特色,即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受,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会计实践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社会的需求、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等,逐渐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便于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最后,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一般依托行业背景发展,学生就业单位有一定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由于各个高职院校所处地域不同,依托的行业背景不一样,故在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熟悉以后就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核算方法。
  二、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要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问题进行重构,根据培养规格要求,立足教学全过程,优化教学顶层设计。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求职谋职能力,即突出学生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同时系统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按照这样的构建思路,高职会计专业一方面要系统设计支撑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课程系统,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践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系统设计基础课程系统,二者构建成基础课和实践课两个系统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它分为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职业基本素质模块着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培养思想修养与职业道德,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着重培养学生从事管理类工作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包括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这些知识和技能是管理类工作中体现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在经济管理职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一种职业迁移能力,可以为学生将来在一定范围内“切换”工作岗位提供条件,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拓展空间。
  职业岗位能力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这个模块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该模块按照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会计监督能力等五个子模块设置课程,每个教学模块都将依据各自典型的工作任务、技能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学生完成所有教学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也就具备了从事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如会计核算能力模块典型工作任务是货币资金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训练、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等,因而相应设置“出纳业务操作”、“会计核算基础”、“基本业务核算”、“特殊业务核算”、“成本核算”和“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
  (二)核心课程建设
  所谓核心课程应该是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构建关键职业能力的课程组成,选择并建设好相关课程就可以基本保证培养的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体目标,并可以基本体现出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核心课程开发的平台,并以胜任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比如可确定“出纳业务操作”、“基本业务核算”、“特殊业务核算”、“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软件运用”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等为核心课程。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就业情况将工程施工、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业务核算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结合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
  核心课程要实施“双证书”制度进行教学,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课程适当取舍和组合改革教学内容,使其基本涵盖两种证书考试的范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评价方法,构建以能力评价为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进行全方位考核的评价体系。
  第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第二,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将实践评价引人到评价体系中来,用于评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第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实施
  (一)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克服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状况,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用实践去验证,实践教学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在进行会计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结合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实际账务处理来开展教学,即在真实或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教师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接着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学懂专业知识,更容易掌握专业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能力。
  另外,要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还需要有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教材。为使教材符合企业要求,达到教育目标,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重心,能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教材,形成理论与实践配套、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二)校企合作建立真实的实训环境
  要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就必须具有满足实训教学的场所。为此,学校通常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然而,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往往受到限制,所以会计专业的实训场所,主要依赖校内的会计实训室给学生提供仿真的职业环境,但这与实际工作还是存在差距。为了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经济业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真实的实训环境,引进企业进驻学校,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实训。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成立的营利性会计服务中心,主要从事代理记账业务,企业人员负责对外承接业务,学生则在学校老师指导下为企业记账。这样,一方面学生服务企业,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进而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营利性会计服务中心,是将企业搬进学校,在校园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同时也解决了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受限的难题,可以说是实践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依托行业发展高职教育.职业时空[J].2006,(12):47―47
  [2]洪连鸿.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38―40
  [3]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友,201l,(1):120―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