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建哲

  一、努力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1.让爱心充满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陈垣先生教导我们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就会企望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融入学生血液的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
  2.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会埋没教师的地位,反而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题有多种解法,此时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方法。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信心,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4.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
  1.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平时教师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二是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2.根据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数学课本中既有对问题的描述,又有对问题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定性的推理;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因此,我们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以分析解释;然后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数学意义、适用条件、各数学量的单位,以及公式的变形等,经常这样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数学术语,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3.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开始上数学课时,教师就应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数学结论?结论是怎样得到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数学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教师还应在课前拟定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上,供学生预习时参考。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设法解决,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268.htm